“中國的新能源客車產業,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近日,一位客車企業老總見到記者時,痛心疾首地感嘆道。
再有不到40天就要進入2017年,而從年初一直喊著要調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到如今仍未正式出臺,讓業內所有從業人員都翹首以盼。然而,新政未出,各種網傳版的補貼方式卻鬧的沸沸揚揚,尤其是近期網絡上流傳的“能量密度補貼法”,顛覆了去年出臺的補貼退坡機制,讓不少客車企業倍感不安,甚至發出上述感慨。
此一時彼一時
新能源客車,盡管現在是“熊市”,但也曾有過“牛市”。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打造綠色出行,新能源客車開始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新能源客車也受到國家、行業以及各企業的重視。2010年,國家推出“十城千輛”的推廣計劃,將企業發展新能源的熱情推至高點。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更多的企業開始投入或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新能源領域。如“由乘入商”的比亞迪,以純電動大巴為主打進入商用車市場,并于今年推出全系純電動環衛車產品;格力的掌門人董小姐看中了新能源汽車,在今年引發了收購銀隆的大事件(目前收購計劃暫時擱置,但事情仍未完待續);同樣,吉利今年也由純電動客車和輕卡切入商用車領域。除了這些知名汽車企業,還有更多的動力電池等核心動力及零部件廠商踴躍投向該領域。
新能源客車成為客車行業的重要增長點,主流客車企業更是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并聯合高校及電池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搞研發、拓市場。通過新能源客車的推廣,公眾對于環保也有了更多的認識。這幾年,人們知道了PM2.5、霧霾,知道了綠色出行、新能源汽車,更知道了要如何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節能減排。
一時間,新能源產業可謂一片欣欣向榮之相。
然而,這一切卻止步于2016年。今年初,受部分企業“騙補”事件影響,幾大部委決定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暫停國家補貼發放。這一調整,便貫穿了全年,新的補貼扶持政策直到目前仍未出臺。新能源客車圈的PM2.5濃度也越來越高。
“很多人拿出了終身積蓄,投資環保產業、綠色能源產業,但是五年的產業政策,第一年就終止了,從材料到電池,到動力總成,再到整車,今年破產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會有很多。”由于政策遲遲懸而未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作為投資人員,還是作為研發人員,都不知何去何從。
除了企業的迷茫,公交公司、客運企業也在觀望。如果失去補貼,新能源客車的購置成本將大幅上升,運輸公司也難再用得起這樣的節能環保車輛。都說商用車是霧霾的禍首之一,如果路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少,誰又來保證城市的空氣質量呢?
客車企業“無米下鍋”
受補貼影響最直接的,便是客車企業。轉眼到了年末,受騙補核查事件影響,2016年以及2015年的新能源客車補貼遲遲沒有發放,其中僅2015年的補貼數額就有數百億之多。這在依靠補貼前進的新能源客車發展階段,已經讓很多企業不堪重負。
(注:上表括號中的數據為新能源補貼款數額,未標注括號的則為企業沒有單獨注明新能源補貼款數額為多少。)
根據第一商用車網此前對部分上市車企的統計數據,新能源補貼款在各企業的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中,所占的比例普遍很高。比如,截至上半年,中通客車的應收賬款為59億元,其中新能源補貼款為40.3億元,比例達到68.3%;安凱客車的其他應收款為17.78億元,其中新能源補貼款占17億元,比例高達95.6%;珠海銀隆的應收賬款為59.02億元,其中新能源補貼款占20.33億元,占比為42.9%。
不僅如此,多數客車企業的新能源補貼款,已經遠高于同期的凈利潤,甚至與營業收入相近。其中,作為行業龍頭,宇通客車截至上半年的應收賬款為112億元,相比年初增加近13億元,其新能源補貼款接近60億元,而其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為132.68億元,凈利潤為12億元。中通客車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將近40億元,而新能源補貼款就超過40億。
其他客車企業的應收賬款也是高的嚇人。其中,金龍汽車的應收賬款為144億元,相比年初時增加了近30億元;珠海銀隆的新能源補貼款從年初的11.8億增長到20.3億;亞星客車的應收賬款也達到21.5億元;安凱客車的新能源補貼款從年初的8.7億元,增長到17億元,將近翻倍。
而這些補貼款還在持續上升中。“現在只有一些大的客車企業還敢賣車。”上述這家客車企業老總說道,長此以往,哪個企業又能堪此重負?如果連宇通、金龍這樣的行業大佬都只能“咬著牙”堅持下去,何談其他企業呢?
說新能源客車產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也許并非危言聳聽。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