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于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召開。同期博覽會開展期間,電科21所攜其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積極參與其中,引起廣泛關注。會時,電科21所副總楊亞就本次機器人產品接受了智匯工業記者的采訪。
電科外骨骼機器人擁有明顯優勢
外骨骼機器人作為電科21所現階段主推的機器人產品,以白虹機器人和紫邊機器人兩類最為主要市場分析量的骨骼機器人。楊亞介紹到,這些機器人的研發全部為電科21所自主研發,從電機控制的芯片如電科58所研制的芯片開始,電機加齒輪、斜坡等全部可以做到自主可控,且在未來的四足機器人上,電科21所的PC機的CPU也完全適配,這不僅成就了我國機器人的獨立研發性,在對國家負責人的層面來講,也做到了不受制于人。
比起四大家族中主要攻克臂類機器人的企業,電科21所雖成立時間較短,但擁有機器人的核心關節部件、行星齒輪的加工等專業獨特的設計加工能力,擁有了電機的驅動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這些支持機器人算法和設計的關鍵核心部件都已被開發掌握,對機器人整體自主研發起了決定性作用。
外骨骼機器人行業應用廣泛
楊亞提到,電科21所外骨骼機器人所涉及行業非常廣泛。除了軍事方面這類較為機密的用途以外,在工業領域的很多流水生產線,電科21所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在一些仍需人為參與的領域有了重要機器人替代突破,已經開始有小批量的訂單培養怎么使用這些機器人替代純人工工作,通過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對工人腰部力量提升巨大,可以節省20%-40%的力量,從而在保護工人健康的同時提高生產力;在醫療康養領域,一些患有肢體協調等肌體問題的患者在穿戴外骨骼機器人以后,通過機器人協調四肢力量的特殊算法,幫助患者進行正常行走等日常活動,也可以通過外骨骼機器人,幫助神經受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不僅如此,對于中老年人,一套輕巧的外骨骼可以使使用者在進行爬樓梯、爬山等需要用到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的運動中更加輕便、省力的完成動作;在消防領域,對于消防員這樣經常需要爬樓梯、進行危險救援的特殊工種來說,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助力發力,從而節約了救援時間。楊亞表示,在未來,有關外骨骼機器人的新材料、新技術、新應用場景和新的生態體系會逐漸發展完善,并形成良好的產業形態。
相較于展會上其他外骨骼機器人,電科21所外骨骼機器人擁有著領先的配速參數。楊亞透露,電科21所外骨骼機器人最快的速度達到11.6公里每小時,一個業余的跑者在使用外骨骼機器人后10公里的配速最快能夠達到11公里,相當于一個馬拉松的跑步能力。除此之外,電科21所外骨骼機器人操作簡單且便捷,上手性強,這也是電科21所深入調研的方向,現在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個版本的優化,大版本已經更新到了3.0。
電科技術在疫情環境下穩步發展
在現如今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電科21所的海外訂單數量依舊客觀。楊亞表示,盡管在疫情期間,工人在工廠里受疫情影響被封控管理,出口船運受阻也使供應鏈受到了影響,但整體生產加工和訂單數量一直較為平穩;在進口方面,楊亞表示電科21所現階段不受進口芯片等配件的控制,未來使用的芯片將以電科集團內部的芯片為主,在疫情期間,也會著重將發展重點轉移到產品的打磨和設計的發展方面。此外,電科21所擁有一個機器人中心,以及專業的民品生產的電機生產企業,在機器人的開發和配件的研發方面分工嚴謹分明,再加上專業工廠根據需求的配套生產加工,使得整體產業鏈線路效率高,質量高。
電科注重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
除了海外市場的持續發展,電科21所在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從未間斷。據楊亞透露,今年電科21所與意大利的一家知名研究機構共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并得到上海市有關部門的特別支撐,已投入中意合作“一帶一路”的聯合實驗室項目中,并預計今年十一月份揭牌。在人才培養方面,電科21所擁有非常平穩的培養計劃,從去年的70人到現在發展為85余人,一直在穩步的培養新一代人才力量的過程中,并預計在未來至少達到300人以上的優秀儲備力量。此外,普天物流也正逐步與機器人公司做融合,將電科21所的整個產業鏈從工程師能力、設計能力和工業能力全部整合,在業內人才引進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