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就醫療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行業協同創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等問題接受了智匯記者的采訪。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
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
醫療機器人作為全球機器人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新興發展方向,對解決國內外醫療資源緊缺及醫療效率問題有重要作用,且在帶動國內外醫療器械領域向高端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孫立寧院士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到四個面向,這其中就包括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人民生命健康和醫療保障成為國家重點關注方向。醫療機器人作為智能健康方面重要的高端設備,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醫療機器人與這些新興技術交叉與融合,促進了新的醫療場景應用。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沉淀與發展,在人才儲備、技術應用、團隊研發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醫療市場使用條件,由此可預見醫療機器人在未來會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將對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重要的貢獻。
工業機器人將向復雜場景應用發展
有別于醫療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技術發展較早。伴隨著工業應用,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不斷進行更新迭代,并隨著當前智能制造的需求成為我國產業升級數字化發展的重要部分。孫立寧院士表示,在過去這五年和未來三到五年中,工業機器人的大體發展趨勢將主要圍繞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代替人工方面的應用展開。目前階段的工業機器人正面臨著高速、高精、重載、輕量化等技術層面的挑戰,工業機器人在技術上還有更深的攻克空間。
同時,隨著人機寫作機器人的出現,對機器人輕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機環境的建模、感知以及人機交互的自動編程,也將成為工業機器人發展技術的重點攻克難題,孫立寧介紹到。
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共創新機遇
孫立寧院士表示,我國目前的機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是單向的,必須與制造業等傳統工業相結合,從研發、制造、銷售和綠色鏈條等角度協同發展。協同發展中涉及的包括人才儲備、技術發展、資本整合等因素應協同發展,才能保證整個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一方面不斷嘗試打造生態產業集聚區,包括大學專業的更新及優化、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學科的調整、與政府建立科技創新載體等工作,將產、學、研一體化不斷發展,賦能企業;另一方面鼓勵創新創業,通過與資本市場合作打造創業生態,同時成立機器人協會、標委會等專業組織輔助進行檢測認證、知識產權、引進資本等流程,幫助創業團隊引進這些要素,持續賦能,使行業能夠可持續協同創新發展,并將產業鏈和創新鏈聯合,瞄準高端行業、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推動機器人的應用。
青年力量為機器人行業添磚加瓦
此次大會青少年團體及人才也積極的參與到了世界機器人大會的活動中來。孫立寧院士對這些科技人才儲備力量表示了特別關心和關注:“作為從事機器人教育方面的老師,孩子們能夠參與這種創新活動,使我非常有感觸。我小時候看《我愛科學》,對我的啟發很大,感覺科學知識會改變人們的命運甚至未來。”在科普教育方面,孫立寧院士提到他在蘇州和全國給中小學做免費的科普講座大概就有50余場,去年代表中國科協、中國機械聯合會到張掖地區,現場給幾十個中小學做科普教育,并描述了現場青少年團體對科技的強烈興趣和憧憬。此次世界機器人大賽是對青少年的綜合的測驗,大賽響應國家強調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的號召,相信通過大賽,一定能培養出未來中國機器人領域的科學家和創新人才。
孫立寧院士提到:“對于現階段已經在從事機器人研發和創新工作的年輕力量,各方面技術與機器人相關的知識體系的整合尤為重要。機器人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要充分了解時代變革,了解行業需要什么,國家需要什么,從需要中找創新和發展,整合新的知識不斷堅持創新,并同時注意與商業和資本的合作,這樣才能使技術和社會互相兼容,產生真正巔峰的研發成果。”
后言
現階段機器人需求已經非常旺盛,現有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應用到生活場景,但機器人產品的快速性、準確性仍需要不斷優化和進步。此外,在針對我國國情發展的重點領域如醫療以及農業,如何使機器人技術和產品為此更好的提供服務仍需探討。同時,在機器人產業中所涉及的核心零部件如傳感器、芯片等必要組成部分,我國機器人行業和研發團體需要不斷創新,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在這方面我們的發展道路仍長,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未來可期。
作者:智匯珺主
排版:智匯Lucy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