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陶永: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實現高校機器人科技成果轉化
點擊:3108
A+ A-
所屬頻道:新聞中心
采訪地點: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
采訪嘉賓:陶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陶永接受了智匯工業、智教新媒等媒體的采訪。作為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工業機器人、數字化設計課題研究項目的負責人,陶永教授針對國內外機器人智能制造行業發展、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我國未來機器人行業發展提出許多有益見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陶永接受采訪
多國爭奪高端機器人核心技術,中國大力支持機器人產業向前發展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陶永認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底層技術更迭加速,機器人越來越成為智能工廠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核心裝備。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都將機器人作為戰略性高端產品,加大產品產業研發力度,掌握核心技術。
我國在世界機器人發展的大環境下積極布局, 2021年工信部聯合國家多部委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機器人發展規劃》,將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相關領域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大力支持本土機器人產業向前發展。
“從需求層面上看越來越迫切,同時機器人技術也帶來了一系列輻射帶動作用,它對制造業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特別重要。”陶永說。一方面企業通過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力,有助于提高生產的可靠性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另一層在社會服務方面,服務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完成無人配送、無人送餐、安全消殺等服務性工作,對未來社會、家庭都非常重要。
積極落實校企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據陶永介紹,隨著北京市各級政府對高校師生團隊的大力支持,以及企業與高校研究實現對接,探索出新的成果轉化模式,有助于孵化更多產業鏈高校科技成果。比如,北航機器人研究所的許多機器人研究課題都實現了成果轉化,其中既有承擔國家課題組的師生團隊,也有憑借大學科技園孵化平臺探索出的創新成果。
近年來,從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案例越來越多,“比如專精特新小巨人‘遨博智能’,也是國內協作機器人龍頭企業,他們的控制器就是自研,伺服電機驅動器也逐漸從國外采購變成國產。除了一些專用芯片外,目前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在很多環節都實現了國產替代。”陶永介紹到。同時,專精特新企業也在積極與高校合作,和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對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很多高校學生畢業后進入專精特企業成為公司骨干。
堅持機器人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攻克技術難題
國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企業主動跟進技術研發,用戶終端積極支持,有助于形成完整可控的機器人產業鏈。國內一些機器人公司發展速度較快,并且研發成本相比國外企業較低,產品性能和服務與外國企業不相上下,國產機器人的零配件已經開始由國產替代進口。“雖然現在我國機器人在快速發展,但有些核心技術并沒有完全突破。我國機器人產業目前仍存在核心技術壁壘、實用難度較大、人才缺口較大的發展難題。”陶永說,像視覺識別、交互運動的控制、末端抓取、智能操作等,很多方面還需要加大研發力度。
訪談中,陶永希望在國家政策層面加大鼓勵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比如完善企業不同階段發展的配套環境,加大投融資孵化平臺的成果轉化力度,加大對國產機器人采購的支持力度或是落實財稅補貼措施,將會有更多科研成果能夠更好更快實現轉化。(作者:智匯珺主)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