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深圳市政協主辦的2022年第四場委員講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舉行,活動邀請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材料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籌)所長成會明以“淺談碳中和”為題開講。
成會明主要從事新型儲能材料與器件、太陽能光催化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研發;擔任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二次納米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授權專利及PCT專利180余項,孵化了8家高技術企業,涉及鋰離子電池材料、低溫電池等。
成會明從為什么要實現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愿景、深圳的使命思考等5個方面做了闡述。成會明認為,碳中和的關鍵是能源結構調整,需要實現能源生產低碳化、能源使用電氣化、工業過程氫能化、能源網絡智能化、二氧化碳資源化等“五化”。其中,二氧化碳資源化,是指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枯竭,必須將二氧化碳轉變成具有工業價值的資源。以二氧化碳作為資源來整體布局,將其作為工業原料、生產原料加以利用,這不僅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還能促進碳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充分發揮降碳和減少資源消耗的協同作用。
成會明認為,碳中和技術有5個重點發展領域:包括太陽能電池、氫能、熱電、燃料電池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動力電池、規模儲能技術、儲氫技術在內的高效能源存儲;包括能源互聯網、車網互動與共享儲能、智能多能互補、低碳零碳建筑在內的智慧能源網絡;包括高效捕獲、高效轉化、實時檢測的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技術;包括低碳與無碳產業鏈、補償與獎勵機制在內的碳中和經濟與城市發展。成會明判斷,碳中和可催生的新興產業,包括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先進儲能技術、綠氫技術、新能源交通工具、智慧能源網、新能源裝備制造、智慧建筑以及節能、環保、低碳技術。
“碳中和產業前景廣闊,但需發展顛覆性技術。”成會明認為,深圳在實現雙碳目標中可以發揮先行示范、引領作用,抓住歷史機遇發展碳中和新興產業,啟動未來經濟綠色發展引擎。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圳可重點發展車網互動技術,在節能增效方面可重點發展碳排放檢測與碳匯技術,在能源儲存方面可以重點發展新型儲能電池,在太陽能方面可以重點發展集中式海上光伏、風電等,還建議依托龍頭企業重點發展數字智慧能源網絡。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