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發展成績斐然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推動下,人工智能與信息通信技術賦能汽車產業。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將助力解決汽車社會面臨的交通安全、道路擁堵、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并實現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建立新的產業生態。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間,我國探索出一條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路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我國主流車企已實現乘用車L2級智能駕駛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2021年,我國乘用車新車市場中具備L2級智能駕駛功能的車型銷售476.6萬輛,滲透率達到23.5%,同比增長57.2%。同時,自主品牌的傳統和新勢力車企加強智能化技術應用,在L2級輔助駕駛基礎上拓展功能配置和應用場景。覆蓋高速/快速路、城市道路、低速封閉環境的停車場(庫)三大場景的自動駕駛功能開始在量產車上集中搭載。未來,L3及以上等級量產型智能網聯汽車將逐步有序進入市場。
2.多種關鍵零部件取得突破,逐步形成與國際并跑趨勢
在車載感知定位方面,華為、速騰聚創等企業發布的多款半固態激光雷達開始前裝應用,整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技術逐步擴大應用領域。在車載計算芯片方面,以華為、地平線、黑芝麻、芯馳等為代表的國內廠商推出車規級AI計算芯片產品,在芯片算力、能效比等方面,與進口芯片產品差距縮小;底盤線控制動、線控轉向技術逐漸成熟,系統產品的自主化比例提升。
3.C-V2X快速發展,產業體系全球領先
我國確立了依托C-V2X發展車路云一體化融合的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C-V2X行業在標準體系建設、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等方面快速發展。工信部批準5905~5925MHz作為車聯網直連通信專用頻段;圍繞C-V2X芯片、終端和系統全產業鏈,構建產業生態體系;組織開展C-V2X“三跨”和“四跨”“新四跨”互聯互通測試活動,驗證C-V2X技術和相關標準,結合高精度地圖和定位開展大規模網聯應用。
4.智能網聯汽車公開道路測試實現突破
近兩年,隨著政策的放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實現從測試場到開放道路的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3月,全國近30個城市累計為80余家企業發放超過900張道路測試牌照,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超過5000公里,安全道路測試累計里程超過1300萬公里。
5.多場景高等級智能網聯車輛在全國多地示范運行
我國主機廠、自動駕駛企業已經在Robotaxi、Robobus、物流、礦山、環衛、通勤等場景下開展了多樣化測試與示范應用,探索商業化路徑。目前,廣州、長沙、上海、武漢、北京、深圳、重慶等地開展了自動駕駛載人、載物測試,為各類場景的示范運行乃至商業化試運營提供了政策環境。面對新冠疫情,無人配送、無人消殺等自動駕駛車輛對緊缺的人力、運力進行了有效補充。
6.基礎平臺打通原始創新、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全鏈條
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為代表的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相繼成立,從原始創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應用的全技術產業鏈生態正逐步形成。計算基礎平臺方面,以國汽智控(北京)為代表,形成匯聚芯片廠商、軟硬件企業、主機廠的新型產業生態;云控基礎平臺方面,在北京亦莊、北京冬奧會、上海嘉定等地開展了示范應用,實現城市級車路云一體化落地應用;高精動態地圖基礎平臺方面,在北京首鋼園區、亦莊等地實現高精地圖與定位服務建設,基礎地圖服務平臺實現迭代開發。
發展水平從追趕到并跑甚至部分領跑
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發展都有了長足進步,逐步從全面落后和追趕態勢,發展為與歐、美、日等汽車強國并跑,部分領域領跑的態勢。
2013年前后,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還存在明顯短板。一是尚未形成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缺乏大型國家項目支撐;二是技術基礎薄弱,在車載高性能傳感器以及汽車電子、電控系統、專用芯片等關鍵基礎零部件領域,核心技術與產品主要被國外企業掌握;三是自主零部件企業相對弱小,行業缺乏有效協同研發機制;四是標準法規及測試能力建設相對滯后。
如今,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整車集成、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等方面進步明顯,關鍵技術與智能網聯整車產業化節奏保持協同。關鍵部件方面,毫米波雷達、車規級激光雷達、大算力計算芯片等已取得自主突破,開始進入量產前裝,逐步對國際產品形成替代。網聯化技術方面,我國已形成C-V2X芯片、終端和系統全產業鏈。整車集成方面,國內多數車企量產了L2級輔助駕駛汽車,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同時,中國發揮市場與體制優勢,實踐車路云融合發展路徑。我國明確提出并堅持智能化與網聯化充分融合的技術發展路線,基于中國的基礎設施標準、聯網運營標準、新架構汽車產品標準,探索出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路徑。該路徑可以從多維度提升車輛感知、決策與協同控制能力,賦能自動駕駛、智能交通,實現車路云融合的協同創新發展。通過組織成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聯合國內外企業開展共性基礎技術研究、技術轉移擴散、首次商業化應用和創新公共服務,提升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及相關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此外,智能化與網聯化融合路徑也逐漸成為全球共識。歐美最近兩年提出的網聯自動駕駛路線圖和行業標準表明,通過車路云互聯互通支撐自動駕駛發展的理念,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智能網聯汽車將推動四大變化
1.推動單車智能模式向車路云融合路徑發展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設計運行范圍的擴展,道路交通場景復雜程度越來越高,車路云相融合的發展方向,可有效解決單車智能存在的能力盲區和感知不足問題,降低對自身搭載傳感器、硬件性能等要求,降低單車成本,有利于快速實現自動駕駛產業化應用。
2.推動車輛電子電氣信息架構變革升級
智能網聯汽車推動新型電子電氣架構演進,軟件定義、數據驅動汽車將成為發展趨勢。傳統汽車碎片化的汽車電子系統難以滿足未來汽車數字化的需求,基于域控制器、中央計算平臺的電子電氣架構將成為趨勢,其可充分利用硬件性能,提高軟件復用率,降低整車成本。
3.推動新型關鍵核心零部件生態體系重構
產業邊界正不斷擴展且日益模糊,除了汽車制造企業,提供新型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科技公司,出行服務運營商、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單位,都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垂直單一線型的汽車產業鏈結構,將逐漸演變為分層解耦、分級共享、跨域共用的立體網狀生態系統,推動新型關鍵核心零部件和新型基礎設施生態體系融合發展。
4.推動汽車、交通、城市融合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共同融合將成為發展趨勢,前者是后兩者實現融合的關鍵節點與信息承載來源。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交通的融合,將打通客流、物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實現城市運行效率提升及節能減排。智能網聯汽車和智慧城市的融合,將實現城市中產業、經濟、生活、工作的完善布局,帶動城市實現智能化轉型的目標。
五大問題亟待解決
1.跨部門統籌協同仍有待加強
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車聯網產業發展專委會為代表,我國多部委之間的協同機制已經形成,在協調解決發展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部分專項領域的發展推進過程中,各部委的工作目標尚還不統一和完整,工作重點缺乏統籌,急需進一步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形成發展合力。
2.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仍需完善
我國現行汽車、交通管理法規以人為主體,智能網聯汽車以自動駕駛系統為駕駛主體,智能網聯汽車的諸多創新設計,導致現行的法律法規與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存在諸多不適用性。另外,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零部件相關的技術標準尚存在諸多空白,跨行業標準協同不足等問題日益顯著。
3.關鍵技術方面,部分基礎技術與器件受制約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長,還涉及到與人工智能、芯片、通信、地圖定位等多產業交叉融合,對產業體系的供給能力要求極高。總體來看,我國在高精度傳感器、芯片、操作系統、高精度線控執行器、仿真測試軟件、基礎工業軟件等底層核心技術及器件方面尚受制于人,構建完備且自主可控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體系仍然面臨較多挑戰。
4.跨產業融合,行業理解不足,缺乏綱領指引
我國提出了采用車路云一體化融合的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路徑,但行業對融合技術架構、系統定義、發展路徑、研發模式、技術方案等理解仍有待加強,導致產品技術方案創新性不足、基礎設施建設重復、系統數據封閉等一系列問題,沒能發揮出車路云融合的技術優勢。
5.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不明確,商業模式不清晰
規劃建設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相關主體參與角色和定位不明確,路側基礎設施建設與車端通信設備應用滲透的協同發展不充分。大量基礎設施硬件無法迭代升級,兼容新的技術要求。商業模式方面,缺乏直擊需求痛點的典型網聯化功能應用場景,收益群體不清晰導致無法商業閉環,難以形成良性的商業化迭代。
對未來發展的希望與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搭建跨部門協同機制,貫徹《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國家頂層戰略規劃,充分發揮跨部委協同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快速推進車、路、云、網、圖等不同領域協同發展。
二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車路云融合的中國方案。強化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理念、核心內涵、實踐路徑等研究,以信息物理系統架構為指導,以車路云融合路徑凝聚行業發展合力,推動跨行業協同,以行業基礎平臺為支撐,營造產業生態體系。
三是加強技術研發,突破核心技術。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為指引,圍繞“三橫兩縱”技術架構,辨識共性基礎技術需求,發揮重大科技項目作用,推動高精度傳感器、芯片、操作系統、線控執行器、仿真軟件、基礎工業軟件等核心基礎技術突破。
四是鼓勵跨行業協同,形成發展合力。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及產業鏈間加強合作,通過跨界融合加強行業共識,發揮創新中心等公共支撐平臺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及牽引帶動作用,以云控基礎平臺、計算基礎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高精動態地圖基礎平臺、信息安全基礎平臺等為抓手,打造新型產業生態。
五是探索大規模車路云融合示范應用。基于統一的云控基礎平臺架構與標準體系,分階段加速基礎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市級車路云融合示范環境。重點推動各地在基礎平臺、技術架構、標準體系方面的統一,降低不同車型在不同城市網聯環境下的適配難度,逐步構建起全國協同統一的車路云融合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體系。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