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線通信已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必備。作為無線通信領域的“領頭羊”,高通公司一直在推動無線通信技術不斷演進。當前5G發展如火如荼,隨著5G的發展,高通也在不斷推動5G向前演進,連接更多的行業和全新的應用,充分利用連接和計算能力,使得更多全新行業實現互聯。
5G持續演進,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5G是一個統一的連接架構,它隨Release 15標準推出,之后在Release 16和17中進一步擴展。“5G Advanced時代即將開啟,正在向Releases 18、19和20的版本演進。這為6G技術在2030年及更遠的未來成為現實創造了條件。”高通公司工程技術高級副總裁兼無線研發負責人莊思民在近日召開的“全球6G技術大會”上表示。
高通公司工程技術高級副總裁兼無線研發負責人 莊思民
5G建立在Release 15規范的堅實基礎之上,Release 15為通用5G空口創造了條件,充分利用可擴展OFDM參數集配置,推動毫米波移動化,并支持全新的時隙結構和信道編碼。除此之外,Release 15還通過網絡切片提供更廣泛的各類服務。業界正在推動5G持續演進以支持新的應用,比如面向工業場景的高可靠和低時延通信、面向汽車的直連通信等。
5G的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向全新應用和終端類型擴展,比如面向AR和VR的XR,著眼于在廣域物聯網中精簡版5G的演進,以及不斷研究直連通信的應用。與此同時,作為5G網絡的一項核心功能,定位功能也在持續擴展。精準定位對于工廠自動導引車(AGV)、戶外用戶、室內用戶,甚至物流追蹤等應用場景來說至關重要。此外,5G也在持續擴展,應用在無人機、非地面網絡以及多播和廣播等領域中。
莊思民表示,隨著Release 18的啟動,5G擴展與演進的步伐將邁得更大,將開啟5G Advanced的演進。5G Advanced將賦能全新端到端5G系統基礎,著眼于全新MIMO和移動性解決方案,同時設計諸如移動集成接入回傳等技術,使類似增強的雙工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集成進空口,并研究應用于綠色網絡和節能的全新解決方案。
6G將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XR、PC、物聯網終端等聯網終端的類型日漸增多,聯網終端能夠讓數據數字化,比如智能工廠的數字孿生,或者處理智慧城市和物流追蹤的新方式,都將擁有數字化數據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正在與空間計算的演進相結合,此外,AR和VR正在改變人機界面。“我們堅信未來實體世界、數字世界和虛擬世界將會融合,高通公司非常高興能夠推動這一演進并助力與元宇宙的連接。”莊思民表示。而6G的設計目標便是著眼于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構建一個無線系統。
人機界面的重大改變也正在變革人們與技術交互的方式,而連接、計算和臨場感需求的融合為此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6G還將著眼于在多媒體和顯示技術領域的發展。當這些要素融合為6G架構的一部分時,將催生下一代用例和終端類型、全新的網絡拓撲,以及全新的連接方式,并將改善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
6G需要將射頻技術、極致RAN解耦、硅等材料加工工藝的進步等眾多創新技術和突破性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并將6G與先進的電源管理技術結合,使更多類型的終端能夠高效地連接到不斷發展的綠色網絡。
莊思民表示,虛擬化和容器化的作用將不斷放大,我們將在分布式計算的時代背景下,研究終端側人工智能以及其如何匹配邊緣云。同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將成為這一切的核心基礎,我們將擁有面向6G的AI原生設計,并對分布式學習和聯邦學習進行研究。
5G Advanced為6G奠定基礎,推動5G Advanced向6G演進
在莊思民看來,多個維度的創新研究將推動5G Advanced演進,并為6G以及未來的技術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推動不斷演進的5G Advanced與現有的網絡共存。在這其中,先進的無線電設計、通信和全新頻譜頻段等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推動其持續演進、重用相鄰頻段,并通過新應用賦能6G向前發展;我們還需要在用戶體驗、終端類型和可擴展網絡架構不斷演進的視角下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在5G的堅實基礎上設計網絡、終端和通信協議,來賦能穩健、安全的通信。
在推動5G向6G演進的過程中,高通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高通一直堅持通過端到端的概念驗證演示來推動先進的MIMO演進、毫米波、人工智能、綠色網絡和定位等核心技術創新。此外,高通還在擴展5G的全新應用,例如元宇宙、廣域物聯網;通過精簡5G功能助力我們向前發展,提升汽車安全,推動智能網聯交通的未來發展;在工業變革中,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實現高可靠性和低時延,并將其與工業5G精確定位結合在一起。它們展示了高通正在持續投資并努力推動技術創新的關鍵領域。
“目前我們在Release 15、16和17的基礎上開啟了5G Advanced演進,并持續向Releases 18、19和20推進。這為6G技術成為現實創造了條件,并引領我們進入下一個十年,迎接2030年和更遠的未來。”莊思民總結道。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