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日在兩會上,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在汽車行業缺芯問題上建議加強產業鏈環節的拾遺補缺、提升整體供應能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近日也表示,當前要著力解決汽車等制造業芯片短缺問題,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依托龍頭企業保鏈穩鏈。
點評
國產半導體供應進一步提升空間較大。1)我國半導體產業對國外成熟產品體系依賴仍然較重,高端產品的技術攻關及創新迫在眉睫。我國半導體產業,尤其是上游的設備、材料、EDA、IP 等領域相對國外龍頭公司的市場話語權仍力量較弱,整體市場被歐美日國家企業主導,國內廠商在產品梯隊里的高端技術產品覆蓋相對不足,仍較依賴國外進口。此外,下游廠商替換國外成熟產品體系具有較高的成本置換壓力和工效不確定性,較長的產品驗證周期等因素也影響公司出貨速度,綜合而言相對缺乏突出優勢的國產供應商尤其存在客觀的市場搶占壓力。2)我國半導體產業實現大范圍國產替代需要催化劑。我國眾多新興科技產業近年大規模市場爆發催生的巨大半導體需求傾向于選擇國外成熟供應商是產業經濟自身發展的產物。而要實現大范圍的國產化替代一方面要加強研發光刻機、高端光刻膠、完備的EDA 工具體系等技術攻關問題,另一方面美國對華科技競爭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內產業資源、資金、人才等要素進一步聚集攻關技術難題。并且國外科技制裁還有利于國內下游行業的眾多廠商替換國外產品體系的決心,近期美國對俄的科技制裁和對大陸晶圓廠的相關警告便已對此形成了重要提醒效應,因此要實現大范圍的半導體國產替代需要內外部均產生催化。3)汽車等制造業增長所催生的半導體供給吃緊狀態或將在明后年方可逐漸回歸相對均衡。以MCU 等為代表的多種半導體產品自2020 年中后期開始需求快速擴張,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滲透加速為其提供了重要動力,與此近乎同階段需求爆發的還有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半導體需求的多領域大規模爆發同時還伴隨了美國對華科技制裁等系列措施的出臺,進一步加強了客戶廠商的恐慌性備貨需求,而供應端擴張的相對遲滯加劇了供需失衡局面的影響。雖然業內IDM 及晶圓代工廠積極投建擴充產能,提高生產效率,但2022 年能夠實際增加的供給或相對有限,難以充分滿足市場備貨需求,尤其是65nm 以下的先進制程及部分成熟制程產品。我們預計到2023 年隨著新增產能的密集釋放和備貨訂單的理性回歸,產業鏈供應將逐漸跟上需求增長的節奏。
風險提示:疫情超預期波動;下游需求波動超預期;技術突破進展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壓力不減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