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由于疫情防控限制了日常的商業活動、公共交通和外出旅行,藍天在曼谷開始變得常見。但是,只要監管有所放松,空氣污染就會卷土重來。而且,泰國與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集中了來自全球的大批制造業企業,這些工廠的污染排放同樣不可小覷。
隨著人類對氣候變化、身體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不斷提高,廣大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也在上升。泰國作為世界第11大汽車制造國,在這一新興領域同樣不能落伍。
電動化堪稱幾十年來汽車產業遇到的最大挑戰。從用戶需求到制造運營、銷售模式,前者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現行游戲規則。與此同時,汽車設計一直在發展、進步并變得越來越復雜,因為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代表了一種全新模式,讓我們在車輛設計時需要做一些根本性的轉變,特別是將機械、電氣、電子和通信系統整合在一起。
不過,當下泰國道路上行駛的車輛中,電動汽車占比還不到1%——部分原因是電動汽車仍然比燃油汽車貴,降低了許多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就是泰國需要加以微妙平衡之處:一方面,汽車工業為泰國5450億美元GDP的貢獻率高達10%左右。另一方面,泰國電動汽車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前路漫漫。
怎樣才能加速發展泰國電動汽車產業?作為汽車出口量占東南亞“半壁河山”的國家,泰國又該如何引領本地區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泰國政府應當對先進技術和投資給予持續支持,以吸引與電動汽車生產相關的主機廠和零配件供應商。官方政策和舉措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除了招商引資之外,其還可通過一系列激勵措施,比如降低購置和使用成本,推動人們改變對電動汽車的負面看法。
值得慶幸的是,泰國對于進軍電動汽車領域是認真的。泰國政府近期發布的《國家電動汽車政策》宣稱,到2030年,電動汽車在泰國汽車總產量中的占比增至不少于30%,以實現綠色低碳社會的美好愿景。而要達到上述目標,屆時泰國的電動乘用車(含皮卡)和電動摩托車的保有量須分別為72.5萬輛和67.5萬輛。
泰國還計劃從2035年開始,只銷售零排放汽車,從而使本國成為東南亞的“傳統汽車+電動汽車”制造中心。屆時,泰國計劃建成1.2萬個公共快速充電站,并通過為廠商和消費者提供包括減免稅收在內的各項激勵措施,促進電動汽車的推廣使用。
泰國投資委員會近期發布的報告稱,2017至2019年,泰國電動汽車制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共吸引投資790億泰銖(約合23.7億美元),這一數字預計未來3年會進一步增長。
雖然汽車制造商比比皆是,大部分零部件也可在當地采購,但泰國與歐洲、日本一樣,擁有龐大的燃油汽車生產基地,“船大難掉頭”,直接轉型比較困難,因此有必要吸引來自美國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來發展電動汽車產業。
盡管電動汽車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產生的排放量不到燃油汽車的一半,并且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空氣污染,但是電能產生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如果不付出巨大努力,制造電動汽車的碳足跡或隨著交通脫碳反而增加。
例如,未來電動汽車所用電力不應該像現在這樣來自不可再生能源。此外,制造電池的稀土材料的生產和采購可持續性也令人擔憂。超過60%的行業受訪者認為,突破性的電池技術將在推動交通工具電氣化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