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化石能源的基礎地位,創新能源體系
就我國而言,當前碳排放主要來源于化石能源的利用過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顯示,能源活動是我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約占我國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6.8%。能源活動中,化石能源又占重要地位。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核能,是我國現階段使用最多的五大能源。在“碳中和”目標指引下的能源革命,意味著要破除化石能源的基礎地位,那么誰最有可能取代它呢?
人們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其利用過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對環境更為友好,也更利于“碳中和”。近年來,我國積極布局可再生能源產業。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我國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至10.83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接近50%。但要替代化石能源的基礎地位,仍面臨幾方面困難:一是可再生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低;二是時空分布不均衡、不穩定;三是成本較高。也許,一方面我們需要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破除能源之間的壁壘,提高能源整體利用率。
“先行先試”試出來的經驗
自7月17日正式上線以來,全國碳市場持續吸引各方關注。但在迎來“開門紅”之后,全國碳市場的交易規模出現明顯縮水。相比上線當日410.4萬噸的成交量,近兩周掛牌協議交易周成交量分別不到首日的8%、5%,市場活躍度不足拉低了交易量。全國碳市場的試點行業只有電力行業,之所以被選擇率先納入碳市場,主要原因有二:首先電力行業是我國最大的碳排放來源行業,碳排放量占比超過40%;其次,電力行業的碳排放監測體系較為完善,排放數據也最為完備。
新材料情報NMT | 資本 | 碳中和共識下,能源轉型的變革和機遇
但是目前來看,試點反映出如下問題:一是觀望多。《中國能源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持觀望態度者不在少數,多家發電企業仍未完成注冊登記工作,因而沒有交易權限,加上全國市場暫未向其他機構和個人開放,參與主體受限、市場活躍度不足。二是尚未真正發揮價格發現功能。來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開盤價48元/噸,當日最高價52.80元/噸、最低價48.00元/噸,成交均價51.23元/噸。隨后的三周里,掛牌協議交易最高成交價61.07元/噸,最低價重回48.00元/噸。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碳價若長期偏低,不利于碳市場發揮促進減排的功能。有專家認為,長遠來看,2025-2030年的碳價要達到150-200元/噸水平,才能真正發揮倒逼企業主動減排的效果。三是納入更多行業才能更好發揮作用。不少企業認為,盡快納入更多行業和企業,讓全國碳市場進一步活躍起來,才有望扭轉“量價齊跌”的局面。但同時,鋼鐵、化工、石化等行業,產品多樣復雜、排放水平差別較大,數據核算是一大考驗。
“技術創新”是引領低碳發展的王道
新材料情報NMT | 資本 | 碳中和共識下,能源轉型的變革和機遇
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原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中國用了幾十年時間不斷地學習引進,在多數傳統能源技術方面已經走到前列,已經不是長期落后幾十年的狀態了。實現‘雙碳’目標,關鍵在于要力爭盡可能‘提前’,盡早達峰才有可能減緩碳排放總量的過快下降,避免出現大量資產閑置和過早淘汰的損失。”在碳中和大背景下,不少行業也面臨重要轉型。斯坦福大學教授崔屹認為,碳中和方面,以下技術創新非常關鍵,首先是電力行業,如何將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清潔能源融入體系;第二是運輸行業,如何去碳;第三是工業,如何降低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碳排放,加強新能源利用;第四是農業,如何解決肥料利用率低,畜牧業碳排放問題;第五是建筑業,空調加熱冷卻、通風、照明等方面如何提升能源效率。
不難想象,“技術創新”才是引領低碳發展的王道。如發展大規模儲能技術,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和利用效率,再如發展多能融合、規模應用的關鍵技術。我國已積極進行相關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攻關部署,比如,科技部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碳中和相關研究,并將啟動“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專項。在這些部署統籌牽引下,我國已經實現了一些對“雙碳”目標共性支撐技術的創新,為各領域減排提供持續支持。我國能源應用場景復雜,可選取典型區域,根據地域特征,針對性地推進跨領域集成示范,探索以技術創新引領能源革命的路徑與模式,以點帶面形成低碳發展新格局。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