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地點:中國·北京
采訪嘉賓: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久彬
7月22日,以“探究未知,引領未來”為主題的2021雁棲湖科學儀器和傳感器論壇(SISF 2021)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順利召開。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久彬院士為本次論壇致開幕辭。論壇期間,現場媒體記者有幸采訪到譚久彬院士,共話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探討精密測量技術現狀,剖析高端裝備制造挑戰。
弘揚報國情懷,傳承使命擔當,恪守嚴謹的科學精神
中國著名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先生生前對儀器領域非常關注。為了驗證超級密集圓柱形狀測量儀器的準確度,中國計量院曾就此與德國聯邦技術研究院進行過國家標準測量裝置測試比對。“王老非常嚴謹,當德國方面3個月還沒測出測量數據時,王老就多次讓我到他家里去匯報儀器原理、比對測試方法等等細節。他逐一推敲,最終完成了比對測試。”譚久彬院士回憶道。
譚院士提到科學家精神有三層內涵:第一層是強烈的報國情懷,即“挑戰尖端,一技報國”,認為這是我們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使命。第二層即使命擔當,譚久彬院士表示:“我們這一代人要落實行動,趕超世界一流,把我們的國家建成儀器強國。”第三層即嚴謹的科學精神,需要千千萬萬名儀器工作者、儀器企業家們共同完成整個儀器強國所需要的能力建設、平臺建設以及產業布局。
歷史上懷柔是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與試驗基地,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如今懷柔定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學儀器及傳感器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提升精密測量技術,突破高端裝備“卡脖子”問題
譚久彬院士表示,我國裝備制造業長期處于“一般精度制造”水平,尚未建成精密測量能力體系。現在“卡脖子”問題主要是都卡在高端裝備這個地方。
高端裝備最集中的表現就是“高精尖”,而高端裝備的儀器原理十分復雜,包括光、機、電、控、聲學、化學等等,它顯示出的集中特征即:測量精度要特別高才能到精密級、超精密級。
如果不能提高超精密測量儀器領域的整體能力,那么就難以支撐高端裝備制造。譚久彬院士認為,盡管我國能夠實現超精密級測量儀器領域的個別環節,但是尚不具備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條路上儀器科技工作者還需要走很遠。
憑借懷柔科學城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吸引科學儀器核心資源集聚,為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助力,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提供堅實儲備。譚久彬院士表示:懷柔科學城將在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扎根中國儀器科技事業,建設中國儀器強國
“專、精、特”是科學儀器和傳感器發展的特征之一。精密儀器領域技術復雜,難度極大,短時間內突破一個儀器的核心技術并不現實。
多種高精尖產業在懷柔集聚,生產和研發也將在懷柔實現結合。在國家政策利好支持下,懷柔區打造的懷柔科學城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的主平臺之一,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亦是我國四個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布局和建設一大批科學裝置,在六大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一批國之“重器”將在這里“向陽而生”。
儀器科技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行業工作者埋下頭來,做好長期坐冷板凳的思想準備,要有‘一干就是一輩子’的精神!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產生重大突破!譚久彬院士強調:“外國人能夠做到的事,中國人一定能夠做到,而且一定能做的更好!”
同時,譚久彬院士寄語廣大儀器科技工作者:我們儀器人要一直秉承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與地方政府一同,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