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間,不少云廠商都與信創扯上了點關系。
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公示的一份《2020年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解決方案》入圍名單中,共有70個解決方案入圍,盡是你能想到的熟面孔。
高調者有之,中國電子、中國電科、易捷行云、華云數據等廠商用產品和理念開道,低調者也有之,華為、阿里云、騰訊云等廠商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是并不影響他們拿下大單。
不同云廠商因為自己的出發點不同,在實際操作層面有所差別,這絲毫不妨礙“信創云”成為一個確定性十足的大市場,自然也引來了集中關注。莫衷一是地,多份市場數據將信創產業定位為一個萬億價值的市場。
中國信創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據初步估算,到2023年,全球計算產業市場空間1.14萬億美元。中國計算產業市場空間1043億美元,即7300億元,接近全球的10%,是全球計算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引擎。按照50%為信創產業市場規模計算,2023年,中國信創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650億元,市場容量將突破萬億。
信創產業鏈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基礎設施(芯片、存儲、整機等)、基礎軟件(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應用軟件以及信息網絡安全。信創云承上啟下,向下對接國產CPU、操作系統等自主研發的基礎軟硬件,向上適配各類企業級應用。
信創云先是信創,其次是云,在當下的IT產業,幾乎沒有什么比信創云更能結合熱點。云計算取代傳統IT如火如荼,信創推進新一輪國產化替代,可以說信創云踩在時代的脈搏上。
然而面對信創云這一歷史機遇,從業者們多有著復雜的感受:怕它來,又怕它不來,更怕它亂來。
猶豫
一家信創云廠商高管對鈦媒體App表示,起初大家都在觀望,后來到了7、8月不得不上,因為9月份就要驗收,“2020年7至9月集中一批全部開始上信創項目,把當年的錢全部花完。”
在技術領域的刻板印象里,國產化往往與落后相提并論,即使信創產業的發展已經超出大部分人的預估。按照工信部的說法,國產化大體上有三個階段——從不可用到可用,再到好用,目前我們已經達到了可用階段,而且有些方面已經向好用發展。
慣性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沒有政策的強力推動,僅局限于業務的現實考量,企業技術負責人在進行系統設計和產品選型的時候,大多傾向于使用國外的IT技術和產品,這是保險的選擇。
由一個穩態的業務系統,切換到一個未經大規模驗證的信創業務系統,換做是誰,都有些忐忑,從業者對信創第一層面的擔憂來源于此。
“第一批上信創的用戶全是國家要求上的,政策就必須要上,現在上信創也都是,反正我不投給你們也得投給別人。”上述高管表示。
信創云是典型的“先有政策后有市場”,2019年才算是進入萌芽期,即便有廠商已經喊出,“2021年是信創云的元年”,但是不論是按照體量,還是按照信創云所承載的業務屬性,信創云的絕大部分仍舊潛藏在冰山之下。
在第一批上信創云的企業客戶中,以OA系統、郵件系統遷移居多,“它的規模剛一開始都不大,所以一云多芯很重要,每個都遷移一點,上面都跑一跑,然后看看性能和生態發展怎么樣,然后才會再往上做更多的規模遷移”,易捷行云EasyStack創始人兼CEO陳喜倫表示。
一云多芯是信創云客戶的剛需,龍芯中科、天津飛騰、上海兆芯、天津海光、華為鯤鵬、江南計算機所(申威)等不同的芯片帶來了硬件異構的繁瑣,信創云恰恰可以屏蔽掉底層硬件的復雜,故而得到了客戶的青睞。
于國家層面,2020年-2022年是一個完整的信創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這讓不少廠商振奮不已,如果說去年大家還是觀望居多,2020年下半包括今年上半年,企業客戶則是拿著預算找廠商消費。
擁抱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人對信創云開始持擁抱態度。
當信創跳出技術維度之外,它也就變成了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使命。陳喜倫形象地比喻,中國作為大國,IT要像人民幣一樣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數字孿生構建在別人的基礎上,人家稍微動一動,你的地基就不穩”。
近年來我國發生過三次國產化替代浪潮,分別為2008微軟“黑屏”事件、2013美國“棱鏡門”事件、2018-2019年中興、華為事件。與之匹配地,我國也推出了標志性的應對舉措,2009年的“核高基”、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成立、以及當下的信創。
相比前兩次以及更早之前的IT國產化浪潮,業內普遍認為信創的可實現性是最大的。
其一是從技術角度,華云數據產品技術中心高級副總裁郭曉就表示,6家CPU廠商的可靠性、可用性確實上來了“早前是點對點的單點適配為主,其中操作系統、服務器整機、云、中間件、應用等一但有更換就會出現性能問題、甚至是可用性問題,現在已經進步非常大,達到真正可用已經沒什么問題,性能提升也非常明顯”
其二是內外部推力,“‘卡脖子’卡的你不得不去面對,無論是用戶還是ISV,要是一直不用的話,其生態永遠起不來”,郭曉認為,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嘗試使用信創,但由于同時存在多種生態標準,每種生態標準又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通過云去解決異構混合使用的問題,通過軟件定義去屏蔽硬件的差異就顯得非常的重要,這對云廠商技術能力,以及團結上下游生態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陳喜倫從軟件的角度表達了他的觀點:當下的IT產業軟件定義一切,尤其是開源軟件定義一切的時代已經來到,讓信創突圍有了更現實的路徑。
在國家提出“2+8”安全可控體系中,其中2是指黨政兩大體系,而8是指金融、石油、電力、電信、交通、航空航天、醫院、教育等八大主要行業。
不同行業滲透率可大致分為三個梯隊:黨政和金融滲透率處于第一梯隊;電信、交通、電力、石油、航空航天處于第二梯隊;教育、醫院領域滲透率最低,處于第三梯隊。
圖片來源于中國信創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
對于信創云廠商來說,現在正是搶占第一波市場聲量的好時候,當信創云的需求蔓延到各行各業時,信創云廠商的案例數量和質量就是被直接拿來比較的關鍵點。
淆亂
尚處于新生期的信創云產業,也難免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有發生在廠商之間的觀念沖突——易捷行云認為,信創云不是傳統的虛擬化加云管,我們正在進入數字化時代,需要架構升級的創新云平臺。
另一家信創云廠商則指出,其實現在信創云大多數都是虛擬化,它只需要虛擬機就可以,用戶暫時沒這個需求,但是信創云廠商給用戶的是一個“定心丸”,可以支撐企業用戶持續的演進。
也有信創云廠商所力不能及的部分,“部分芯片跑分數據不錯,比如達到了x86的主流水平,但只是跑特定的應用,在調優的場景做到的,真要跑起來可能差個數量級。”信創云只能解決云化的穩定性問題,性能層面主要還是要依靠芯片廠商自身的突破。
也有投資人對鈦媒體App表示,他并不看好廠商完全押寶國內信創市場的做法,這可能帶來自身的局限,以及技術的脫鉤。在與業內廠商溝通中,我們也發現,大家似乎存在同樣的擔憂,例如易捷行云雖然擁抱信創,但更奉行“中國中立私有云”的標簽,“關于信創,我們期望來自中國的技術是世界級的技術,來自中國的產品是世界級的產品,來自中國的創新是世界級的創新,我們持續在這條路上奮斗。”陳喜倫說道。
清華大學魏少軍教授就曾公開指出,國產替代是要用先進的東西替代落后的東西,如果用落后的東西替代人家落后的東西,那是沒希望的。
好在中國信創云有足夠大的市場,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信創云的下限至少不會太差,而上限則由產業鏈聚力才能決定。
有關報告指出,中國90%以上的高端芯片依賴美國幾家企業提供;智能操作系統的90%以上由美國企業提供。中國在政府、金融、能源、電信、交通等領域的信息化系統主機裝備中近一半采用外國產品。基礎網絡中七成以上的設備來自美國思科公司,幾乎所有的超級核心節點、國際交換節點、國際匯聚節點和互聯互通節點都由思科公司掌握。
形勢嚴峻,但正說明空間巨大。目前的信創云不應該直接和x86平臺對比,畢竟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信創云不是要解決成本的問題,而是有沒有的問題。
國內已經形成了幾大信創梯隊,中國電子、中國電科、華為等幾大廠商主導,競爭主要集中在國內公司之間,細分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不高,整體仍處于合作大于競爭階段。
在偌大的一場技術重塑中,過去與未來聯接,現在與現在交匯。
(審核編輯: 海藍之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