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皮爾澤在2004年出版的《財富第五波》中有一個大膽的預測:醫療健康將成為土地革命、工業革命、商業革命和網絡革命后的第五波財富浪潮。
然而在過去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醫療健康在國內都不是資本的熱門賽道,即使互聯網醫療曾掀起幾朵小浪花,卻未能改寫醫療行業的固有格局。直到“新基建”為醫療產業按下加速鍵,智慧醫療賽道迎來了久違的熱鬧,醫療醫藥企業紛紛謀求轉型升級,一大波科技創新企業也順勢而入。
比如在剛剛舉辦的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CHINC)上,平安智慧城市和安想智慧醫療聯合亮相,圍繞智慧醫院給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和創新產品,原本有些神秘色彩的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由此走進公眾的視線。
01 平安的醫療牌局
回顧智慧醫療的產業版圖,平安并非是追逐風口的新面孔。
在平安智慧城市的業務布局中,智慧醫療正是重點板塊之一,基于平安集團“金融服務+醫療資源+科技力量+健康數據”的綜合能力,打造了面向醫共體、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慢病管理、互聯網醫療服務、診所服務監管、智慧監管決策等重點領域的多項應用。
安想智慧醫療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平安集團在2019年戰略入股后,安想智慧醫療正式接入平安的科技生態布局,成為平安旗下專注提供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的“緊密型”成員,開啟以金融和科技為兩翼的智慧醫療實踐。
作為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的兩個核心成員,平安智慧城市和安想智慧醫療的“搭檔”絕非偶然為之:早期在統一的頂層設計下分兵滲透,當智慧醫療的外部環境逐漸成熟,開始以生態圈的戰略走向“合進與閉環”。
其中平安智慧城市的角色是智慧化建設的“主力擔當”,醫療衛生作為城市的核心職能,自然是平安智慧城市改造的對象。
典型的案例就有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珠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臺,全面對接了醫院、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核酸檢測四大監測渠道,并基于知識庫和人工智能技術針對癥候群、新冠多點觸發上報、藥品管理等搭建了七大預警體系,不僅可以精準查詢全市的疫情狀況,還提升了應急資源的動態跟蹤和高效調配能力。
安想智慧醫療是近年來迅速崛起的新一代智慧醫療技術代表力量,一次次在緊要關頭的“臨危受命”,詮釋了智慧醫療的信任壁壘。
比如在2021年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西院因可疑新冠病例緊急封院,百余位免疫力低下的血液透析患者急需轉移,同時還要進行數千條就診數據的遷移。安想智慧醫療的森睿團隊接到通知后迅速行動,僅用了10個小時內就順利完成血液透析患者的轉移和相關治療數據的準確遷移,并最大程度上地避免了患者的交叉感染。
做一個總結的話:在平安集團的大醫療生態鏈路中,平安智慧醫療作為重要一環,以信息化的方式賦能醫療系統的四大核心領域,即賦能衛健委管理;幫助醫院全面提升運營,智能輔助醫生診療;賦能公共衛生系統以應對流行病突發事件,賦能慢病管理以提升全民健康質量;助力藥物研究管理。
平安智慧醫療既是平安重塑線下醫療業態的“連接器”,也是構建底層技術優勢的“螺旋槳”。比如被外界譽為醫療領域“最強大腦”的AskBob醫生,僅在過去半年時間里就先后斬獲人工智能領域的多個世界級獎項,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的論文被《Nature》子刊收錄,為生態圈成員進行持續賦能。
可能在不少人的認知中,智慧醫療還屬于后疫情時代的藍海賽道,畢竟醫療行業向來以保守著稱,市場的爆發還需要醞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細究中國平安的智慧醫療牌局,業已形成技術創新、方案沉淀、場景落地在內的生態閉環,甚至在時間上比新入局的玩家們搶跑了五六個年頭。
02 藍海深潛的底氣
選擇在藍海中深潛,離不開平安對國內醫療產業的深刻洞察。
國內醫療行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然而最為核心的挑戰其實可以歸結為三點,即醫療資源短缺、分配不均衡和利用效率不高。圍繞這些懸而待解的行業痼疾,陸續出現了許多種改革方案,諸如分級診療、全科醫生、遠程醫療、在線問診等等,并逐漸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協同路徑。
于是在2017年的時候,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倡導不同地區以醫聯體的組織模式推進分級診療,比如在城市主要組建醫療集團,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和跨區域專科聯盟,在醫療資源不足的邊遠貧困地區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
截止到2019年底,國內城市醫療集團已經達到1408個,縣域醫療共同體3346個,跨區域專科聯盟3924個,面向邊遠貧困地區的遠程醫療協作網3542個,同時還有7840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入醫聯體。有別于地緣劃分的傳統醫療機構,醫聯體重新定義了醫療的邊界,進一步消除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癥結。
倘若只是組織結構上的轉型,恐怕難以改變不同醫療機構間松散低效的現狀。醫療產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將是可以預見的趨勢,某種程度上也是平安在智慧醫療領域先行布局的立足點,同時給出了切實的案例。
走進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科技撬動醫療的乘數效應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與平安智慧城市正式簽署多院區一體化智慧醫院建設協議,雙方將圍繞新一代智慧醫院建設,發揮平安在金融領域和醫療科技領域的獨特優勢,共同打造全流程健康管理和風險保障閉環,提升醫療服務效能,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還聯合平安智慧城市推出了智慧醫聯體,構建了以仁濟醫院為中心的“1+X”模式,聯動區域內、區域間的各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通了診前篩查、協同診療、院后管理的全流程閉環管理。目前仁濟醫院已經實現醫聯體內年均下轉患者7000多例,幫助醫聯體內單位的診療量增長數十倍。
2020年11月,安想智慧醫療和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借助安想智慧醫療在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幫助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逐步實現 “以患者服務為中心、以醫療質量為重心”的數字化智慧醫院,并通過推進醫療大數據中心、分級診療、遠程醫療、健康管理等形式打造智慧醫院新典范。
從醫聯體的智慧化轉型,到單個醫院的智慧化升級,背后承載的正是技術運用于場景、場景融合出生態、生態孵化產品、產品粘合數據、數據磨礪技術的良性循環,讓外界看到了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系統性的平臺優勢。
市場調研機構IDC曾在2020年初針對醫療行業進行調研,國內96%的三級醫院制定了信息化升級計劃,88%的三級醫院正在對信息系統進行了改進……先行布局的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已然抓住了智慧醫療的機會窗口。
03 醫療的乘數效應
當智慧醫療的東風吹起,勢必將上演產業升級的乘數效應。
就在CHINC大會上,平安智慧城市和安想智慧醫療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布局,一口氣展示了智慧服務、智慧醫院、醫院運維、評審咨詢、醫共體/醫聯體等八大解決方案,幾乎覆蓋了醫療機構智慧化轉型的所有細分場景。
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高歌猛進的背后,和醫療行業存在的三股“洪流”不無關系。
其一,醫療機構的智慧化轉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新基建”帶給醫療產業的不只是加速了智慧化進程,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主管部門的思維方式:以往談及信息化升級的時候,多半指代醫院應用系統的功能補位或更新換代,當下挖掘數據資產、數據利用、數據治理成了新常態。
可以找到的例證有很多,就像前面提到的仁濟醫院“1+X”智慧醫聯體,首先被解決的就是仁濟醫院和聯盟成員間的數據互聯互通,然后在數據互通的基礎上科學調配醫療資源,比如根據聯盟醫院所在地的就診數據,通過重點學科落地、派遣專家坐診等方式幫助醫聯體單位創建優勢專科,提升在當地的核心競爭力。
其二,人工智能的落地為醫療服務帶來了新可能。醫生的供給剛性一直是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根據中國醫學會披露的數據,中國臨床醫療每年誤診5700萬人,總誤診率為27.8%。人工智能在醫療輔助、醫學影像、健康管理等場景的落地應用,有望改善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
正如此前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平安智慧城市將“眼部OCT篩查系統”引入到了深圳市福田區的社區診所,通過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提升檢測的準確率;平安AskBob醫生的鼻咽癌AI風險預測系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預測患者5年內的鼻咽癌病情惡化風險,目前的預測精度已經達到78%。
其三,大數據正在逐步激活醫療行業的增量空間。比如通過大數據挖掘進行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盡快彌補和國外的差距;再比如通過對居民疾病譜研究、醫保基金平衡測算、居民健康管理等數據的研究,帶動商業健康保險等行業的發展,不斷糾正“以治病為中心”的錯誤理念。
作為在醫療健康領域深耕20余年的老牌玩家,平安當前已經通過醫療管理機構、用戶、支付、科技,賦能醫院、醫生、醫藥,構建起醫療生態閉環;擁有全球最大的醫療數據庫、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領先的線下醫療服務提供方網絡和醫療科技。通過對醫療機構的智慧化賦能將醫療數據有效沉淀,消除醫療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壁壘,有利于為平安的整個產業生態注入新的動能。
同時也印證了一個屢試不爽的規律:當某個行業的改革進入到了深水區,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是驅動行業繼續向前的動力引擎。
04 寫在最后
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預計中國醫療健康市場將從2019年的6萬億元,增長到2030年時的16 萬億元,“大體量、高增速、強需求”可以說是醫療健康市場的基本特征。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有一個著名的觀點: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是參與創造。至少深耕醫療健康賽道的中國平安已經在謀篇布局,將平安智慧醫療生態圈作為撬動醫療產業的新范式,并從中找到了新的價值空間。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