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刊載文章《清潔低碳,能源結構這樣轉型》,介紹了我國“十四五”期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能源轉型方面將采取的舉措。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4%,較2012年增長14.6個百分點;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2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29.5%,較2012年增長9.5個百分點。
截至2020年底,我國水電裝機3.7億千瓦、風電裝機2.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5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2952萬千瓦,分別連續16年、11年、6年和3年穩居全球首位。
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相當于替代煤炭近10億噸,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達17.9億噸、86.4萬噸與79.8萬噸,為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與此同時,隨著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近10年來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單位千瓦平均造價分別下降30%和75%左右,產業競爭力快速提高。
為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格局將呈現什么樣的新特征?
人民日報:清潔低碳,能源結構這樣轉型
——“大規?!保健笆奈濉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
——“高比例”,到“十四五”末,預計可再生能源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將達到2/3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的占比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將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變為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主體。
——“市場化”,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可再生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今年開始風電光伏發展將進入平價階段,擺脫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實現市場化和競爭化發展。
——“高質量”,“十四五”將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既實現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也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電力可靠穩定供應。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點,未來大規模高比例接入,如何保障電力穩定供應并且實現高水平消納利用,是業內比較關注的問題。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對此,國家能源局接下來將通過著力構建適應大規模新能源發展的電力產供儲銷體系、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推動源網荷儲的互動融合、加大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推廣應用、推進電力市場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來確保電力穩定供應。
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方面,在發電側,要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的建設;在電網側,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特別要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作用;在用戶側,推進終端電能替代特別是綠色電能替代,提高需求側響應能力;此外,要加快儲能的規?;l展,推動電力系統全面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體系。
我國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十三五”時期,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12.1%提高到15.9%,平均每年提高了0.76個百分點。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意味著今后10年平均每年要提高0.9個百分點,相當于平均每年要增加非化石能源大約7000萬噸標準煤。
接下來,國家能源局將發揮規劃引導和約束作用,多元化發展非化石能源。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積極有序推進沿海核電建設;堅持生態優先,以西南地區、黃河上游等重點流域為重點,開發建設水電站;錨定2030年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同時因地制宜推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除了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之外,還將大力推行綠色用能模式,采取更加嚴格的能耗標準,支持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非化石能源替代和用能方式改變。推動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建筑光伏一體化等綠色用能模式,加快取暖、炊事用能等方面電能替代,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加快實施能源領域碳達峰行動,制定更加積極的新能源發展目標,有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力軍成長為碳達峰碳中和的主力軍,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堅強保障。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