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分析報告》表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產值從2015年的4.5萬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7.5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速15%。預計2022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突破10萬億元,至2023年達到12.3萬億。
而根據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7800億元,較2018年增長約11.3%。報告預測,2021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2萬億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3萬億元。
對產值、營收過于樂觀?并沒有!2021年第一季度環保龍頭公司的業績表現便是相當有力的佐證。自開年以來,環保政策密集落地,碳中和更是直接刺激整個板塊持續升溫,瀚藍環境、盈峰環境、光大環境等各細分板塊龍頭公司的業績增速處于20%~30%區間,收益率、現金流改善,并開始逐步擺脫對純工程模式的依賴。
從領域來看,廢氣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仍舊是“十四五”時期國內環保工作的主旋律,“三足鼎立”局面維持不變;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帶來的投資機會,同樣讓清潔能源、環衛設備、再生資源回收用、環境監測、管網升級等受益良多。
再細化一些,沿著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線,農村污水治理、農村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垃圾焚燒發電、餐廚資源化利用、風電、光伏、儲能、膜技術、環衛車、新能源汽車、土壤修復、VOCs監測治理等將迎來更多機會,吸引更多龍頭企業謀篇布局,進而繼續催生產業熱度。
在這里要額外提一下土壤修復與垃圾焚燒。從“土十條”出臺后被譽為環保產業“最具彈性的方向”,到現如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剛剛起步不久的土壤修復結結實實感受了一把行業冷暖。不過我們認為,城市化持續推進疊加強監管到位,暫時發育不良的土壤修復,或許會在“十四五”時期讓人眼前一亮。用數據來描述更直觀——國內工業污染場地大約160萬畝,市場空間約為1萬億;待修復的耕地污染面積3.92億畝,市場空間約為8.84萬億;待修復礦山面積約294萬畝,市場空間約為2770億元。
其次是垃圾焚燒。一直以來,垃圾焚燒就屬于固廢領域的“主角兒”,國補退坡固然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受影響的更多是低品級項目,行業擴容腳步不會停滯,整合并購、重組洗牌會是垃圾焚燒成熟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短期來看,整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在2021年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000億。
至于令環保行業和環保人振奮與期待的低碳產業,則要從2月下旬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說起。指導意見不僅明確了我國未來5至1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面的頂層設計,還特別指出環保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定位與作用。根據生態環境部有關報告,到2030年全國低碳產業的產值預計將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
不難看出,綠色發展持續強化,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的信號越發深入人心,不僅僅是環保產業本身,與環保相關的產業與板塊同樣持續受益,享受源源不斷的紅利。
(審核編輯: monke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