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傳統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方式一是污泥經處理后含水率小于60%,可以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置;二是利用燃煤機組協同污泥焚燒處置,這兩種方式對土地資源使用和環境污染排放都有嚴格要求。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推進垃圾焚燒和污泥處置政策,在市城市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市環衛管理中心和公司生產技術人依托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對生活垃圾焚燒系統協同處置干化污泥進行技術研究和大量實驗分析,對相關工藝和數據進行反復嘗試,通過全方位的科研攻關,掌握了垃圾焚燒協同處置干化污泥的相關機理,克服了污泥摻燒量與環保指標的平衡難點和污泥摻燒帶來垃圾焚燒爐積灰嚴重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造粒技術可以徹底解決受熱面掛灰影響鍋爐8000小時運行時間的問題。
經過5年多的摸索,該污泥干化技術成熟、穩定,項目建設規模為4*100t/d圓盤式干燥機,進廠污泥含水率82%,干化后污泥含水率40%,質量減量66.7%,從而提高污泥熱值后,按比例和生活垃圾摻燒,焚燒產生的煙氣經凈化處理達標后排放。在國家排放標準的要求下,該項目將干污泥摻燒比固化在11%,一般同行業的摻燒比僅為7%,即日處理10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可協同處理350噸生活污泥。目前,進廠污泥主要來自煙臺市辛安河及套子灣兩個污水處理廠。
污泥干化協同生活垃圾焚燒技術的成功研發,解決了因污泥填埋造成的土壤、水污染及周邊環境污染的問題,共建共享了生活垃圾焚燒技術和設施,共同實現了垃圾與污泥的“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審核編輯: monkey)
聲明:除特別說明之外,新聞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分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