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結束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未來5年和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了詳細而明確的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這一規劃和目標綱要,也指明了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消費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
一、汽車產業在擴大內需、強化國內大循環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目標綱要》第二章第三節指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汽車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是制造業的重要門類,在擴大內需、增加稅收、活躍市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已經連續12年位居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新車市場,汽車年產銷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中國每年2500萬輛左右的新車市場規模,屬于超大規模。汽車消費在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一些主要汽車大國不同,中國汽車是典型的自產自銷,產品主要由國內市場消化,出口比重不到5%。中國汽車產業在強化國內大循環中,完全可以起到主導作用。由此可見,未來幾十年,汽車產業在擴大內需、強化國內大循環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家將在各個層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推動汽車消費不斷擴大。
二、汽車產業在建設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中任務艱巨。
《目標綱要》第三章第一節2035年遠景目標指出,“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中國政府承諾,到203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之后逐年減少。到2060年,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多種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正負抵消,實現“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眾所周知,汽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為國內許多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中國排放總量的約十分之一。踐行綠色出行,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汽車行業的任務十分艱巨。首先,努力實現綠色出行,減少化石能源直接利用,降低汽車二氧化碳排放。其次,在汽車制造環節,也要大力推廣綠色制造。
未來幾十年,汽車產業在廣泛形成綠色生活生產方式中,任重道遠。
三、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
《目標綱要》把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九章指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
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說明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的55%。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是當今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發展新能源汽車則是中國汽車產業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也是中國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任務,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四、促進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
《目標綱要》第十四章強調,“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第一節全面促進消費指出,“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傳統消費,加快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目前,由于汽車限購,抑制了數以千萬計的汽車消費需求。隨著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同時也要看到,取消限購后,一些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將更趨嚴重,必要的使用限制將會出臺。對于消費者來說,熱買冷用,將成為今后汽車消費的新模式。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