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如今已在世界的高科技舞臺上展示出了自己“無盡的才華”。更是讓全球越來越多的觀眾切身感受到其帶來的各種“福利”,令人們真正體會到“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展現魅力”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而在七月,我們親眼目睹了世界3D打印前沿技術的各種“偉大突破”。從我國華中科技大學的“鑄鍛焊一體化3D打印技術”到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椎體的植入,再到雷神公司對3D打印導彈系統的前沿性探索。這些實際案例的成功應用,不得不令人嘆服3D打印日漸“噴發”的巨大潛力。
1.“鑄鍛焊一體化”3D打印新技術誕生
前不久,由我國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張海鷗教授主導研發的一項金屬3D打印技術“智能微鑄鍛”,即在3D打印技術中加入鍛打技術,能生產結實、耐磨的金屬產品,打破了3D打印行業存在的最大障礙,有望開啟人類實驗室制造大型機械的新篇章。
雖然,常規的金屬3D打印技術解決了傳統制造技術的眾多弊病。但常規3D打印同樣存在致命缺陷:一是沒有經過鍛造,金屬抗疲勞性嚴重不足;二是制件性能不高;三是存在氣孔和未融合部分;四是大都采用激光、電子束為熱源,成本高昂。因而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無法高端應用的局面。
為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張海鷗團隊經過十多年潛心攻關,研制出微鑄鍛同步復合設備創造性地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實現了首超西方的微型邊鑄邊鍛的顛覆性原始創新,從而大幅提高了制件強度和韌性,提高了構件的疲勞壽命和可靠性。不僅能打印薄壁金屬零件,而且能打印出大壁厚差的金屬零件,省去了傳統巨型鍛壓機的成本。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突破這種技術。
2.世界首個3D打印定制人工椎體植入
最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為一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節段脊椎腫瘤,并且利用了世界首個3D打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長達19厘米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據悉,自200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將3D打印技術引入骨科領域以來,經過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歷經多年的研制及臨床觀察。
而就在今年5月6日,全球首發金屬3D打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誕生并獲CFDA注冊批準,標志著在3D打印植入物領域,我國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制造將造福更多患者。而產品國產化后也將打破國外產品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大幅降低價格,為患者節約大筆醫療支出,對推動整個3D打印產業鏈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3.Makerbot訴訟案大翻盤
經常了解行業動向的朋友都知道,大約一年前國際著名的桌面級大王MakerBot公司因為產品問題而吃上了官司。當時,Stratasys下屬的MakerBot公司被指控在其第五代Replicator 3D打印機出現明顯的嚴重故障后欺騙性地誤導投資者和消費者。
而就在不久前,這一訴訟因缺乏有力證據而被駁回。雖然如此,法官還是批評了MakerBot,說雖然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嚴重的欺詐行為,但他們高管的行為實在惡劣。就這樣,MakerBot歷史上的又一章節唐突地結尾了。不過這些事件令Makerbot在業內的名聲越來越差,而且公司的發展也遇到了更多的障礙。因此,MakerBot從2015年4月開始進行大幅瘦身,他們關閉了幾家零售店并解雇了五分之一的員工。而且接下來的幾個月還逐漸在進行低調重組其財政狀況。此外,幾個月前,即將上任的CEO Jonathan Jaglom被迫解雇了更多的員工,同時已將生產外包出去。據悉,Makerbot從此不再從事于生產,而將產品生產外包給了一家中國公司。
MakerBot也許會將法院的駁回視為一個勝利,但沒人會因這種狀況而感到真正快樂,因為MakerBot的名聲依然不佳。雖然法院明確指出MakerBot管理不當,但它仍未走出痛苦。考慮到MakerBot在過去的16個月里解雇了其36%的員工以及其嚴重的產品缺陷,它將不得不異常努力的工作才能恢復曾經的形象。
4.殲20殲31關鍵部件利用“鑄鍛焊一體化”3D打印技術
據悉,日前中國公布的最先進的3D打印技術---“鑄鍛焊一體化”3D打印,已經用于制造中國第五代戰斗機殲-20和殲-31的關鍵部件的制造。
據了解,這項技術將3D打印,鑄造和鍛造工藝融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加工出高質量的零部件,還可以大幅減低生產成本。因此,這項技術幾乎對所有行業都會產生作用。中國航空工業專家是這項技術的最先使用者,正在運用3D打印生產中國第五代戰斗機的關鍵部件。這些戰斗機包括中國成飛工業集團研發的殲-20和中國沈飛工業集團研發的殲-31。
而參與隱形戰斗機生產并不是中國第一次將3D打印技術用于軍事行業。在此之前,中國已經于2015年初在軍艦上使用了該技術,不過只涉及到緊急修理層面。而新型3D打印技術已經可以生產關鍵零部件,更為高效和可靠。
5.歐航局3D打印先進制造實驗室正式成立
2016年7月19日,歐洲航天局(ESA)自豪地宣布了成立了一家新的先進制造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為了未來的太空任務而致力于3D打印和其他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
據歐航局局長General Jan Woerner表示,在過去幾年中,他們已經提出幾個與太空3D打印有關的大膽計劃,包括月球上建立一個3D打印的基地等。而歐航局的這座先進制造實驗室位于牛津郡Harwell,隸屬于科技設施委員會(STFC)的Rutherford Appleton 實驗室(RAL),預計將成為歐航局把上述計劃變成現實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6.雷神公司“3D打印導彈”新進展
近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Tucson,雷神(Raytheon)公司設計部門的工程師們正在對3D打印的導彈部件進行測試。這家美國國防承包商認為,盡管如今增材制造還只能取代某些部件的制造,但有一天它可以3D打印整個導彈。
據了解,自從最近購買了一套商業3D打印機之后,雷神公司幾乎沒有機會關上機器,該公司的設計工程師團隊一直在嘗試用各種新的方式來制造導彈部件。雷神導彈系統公司總裁Taylor Lawrence認為,3D打印機將很快被用在前線為導彈提供零部件,這將改變戰術,消除供應鏈問題,極大地加快備件更換過程。
然而,在此期間,工程師必須確定哪些導彈部件可以比較安全有效地使用3D打印來替代。目前已經確認的只有少數零部件,但雷聲公司正試圖完全跳出來,在更高的角度來考慮整個制造過程的時間和成本的削減。該公司甚至正在研究其導彈制導系統、印刷電路,以及雷達微波組件應用3D打印技術的可能性。
7.美國雙“巨頭”再度受挫
據悉,美國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不久前調降了3D打印行業領先企業Stratasys和3D Systems評級,理由是通過渠道檢測發現這兩家公司在第二季度的產品需求有明顯下降。而且,Piper Jaffray公司的分析師 Troy Jensen還預計Stratasys公司和3D Systems公司2016年下半年的出貨量將低于預期。
不過Troy Jensen將3D打印行業發展放緩的部分原因歸為惠普公司。在其分拆的兩個月前,惠普進入了3D打印市場,推出了兩款3D打印機產品,并與耐克、歐特克和Proto Labs等諸多知名公司結成了合作關系。這不僅給他們創造了新的壓力,也使得這兩個巨頭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形勢,做出可持續性的決策。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