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意以北京工商大學為依托單位,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現如今,國內食品供應鏈不斷延長,各個環節之間也節節相扣。但同時,食品受污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對此,食品工業內還需加強食品安全的防范,提高智能監管水平。
根據建設任務書的內容顯示,國家環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要將開展四項研究:污染物在食品鏈中的賦存特征和遷移轉化規律;食品生產與加工過程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環境風險;食品鏈污染控制和綜合治理關鍵技術;食品鏈全過程污染防治策略與智能化管控平臺研究。以滿足國家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的需求,提升我國食品鏈污染控制和綜合治理及智能化管理水平。
食品從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一條長長的供應鏈,這一鏈條上包括種植或飼養、生長、收割或宰殺、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由于環境或人為因素的作用,使食品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侵襲而造成污染。對此,食品工業內企業要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系統,強化食品安全“防火墻”。
傳統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面臨人力、物力投入大,管理成本高,多部門管理要求不統一等問題。所以,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智能技術的推廣勢在必行。現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不斷成熟,信息化手段和管理模式的創新能幫助食品工業提升監管效率、擴大監管范圍。
在利用智能信息技術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過程中,企業先要建立食品數據庫。在食品數據庫建立的過程中,需要采集各種生產數據,這就少不了各類傳感器、智能設備的助力。其次,采用云計算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潛在隱患,并對數據進行重新整合。
除此之外,智能食品安全快檢技術、智能視頻分析技術等技術、智能化貼標設備的發展,也將幫助食品工業實現從傳統監管到智慧監管,建立起以預防為主、層層監管、可視化責任溯源的信息化食品監管體系。
例如上海某乳品有限公司創建的全透明智能化管理系統就包括了原輔料控制、產品過程控制、產品放行評估、儲運管理四個功能塊,外圍又設計布控了12個質量安全管理模塊,生產、環境關鍵參數及人員的衛生規范進行實時監控,并將信息即時傳送給監管人員,能夠幫助企業很好地抵御潛在食品安全風險
現今,我國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要求下,食品監管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食品工業內企業也需運用食品安全智慧化智能技術,提升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能力,并采用傳感器、機器人、智能食品機械等設備,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智能水平。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