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是什么?
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隨后GE聯合另外四家IT巨頭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一時之間“工業互聯網”耳熟能詳。其主要含義是,工業互聯網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它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并最終將人機連接,結合軟件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讓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潔且更經濟。
工業互聯網具有三大數字元素——智能設備、智能系統、智能決策。簡單地說,首先智能設備負責采集數據,然后智能系統中的軟件分析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最后智能決策可視化呈現,可以指導生產,優化制造工藝。
當智能設備、智能系統、智能決策構成的信息世界與機器、設施、組織和網絡構成的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在一起時,工業互聯網的全部潛力就能全部發揮出來。
實質上,正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所指出的,工業互聯網恰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20年,互聯網深刻改變了商業格局;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物聯網正成為可能。生產制造領域將逐漸擁有采集、傳輸及處理大數據的能力,使制造業形成工業互聯網,從而生產率提高、能效提升、成本降低,推動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工業互聯網下中國制造企業的三大核心命題
命題一:數字化轉型
2016年年初時,伊梅爾特曾發表文章表示:如今的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產業,如果在核心業務完全沒有軟件技術介入,那它就將面臨被顛覆的風險。今時今日,單單是科學的力量,比不上科學和軟件的結合;IT架構的力量,也已比不上架構和軟件的強強聯手。這或許不是充滿寒意的危言聳聽,而是向中國制造企業敲響的一記警鐘。
GE正努力讓自己的每個機器設備變得智能,為它們創造一個“數字雙胞胎”(Digital Twin),為這些物理設備提供數字化模型,從而使它們始終保持良好狀態,提升可靠性和適應性,創造更多價值。
除了GE,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一陣營中。然而多數傳統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并不順利。企業尚未深刻認識到數字業務并不僅僅是附屬品,以往的技術經驗也無法預測數字業務能否成功。但是,可以預測的是,在未來的幾年,數字化轉型將推動企業“一切事項皆IT”。
命題二:創新商業模式
GE進行工業互聯網轉型本質目的是實現商業模式的轉變,從制造向服務轉變。以Taleris公司為例,埃森哲和通用電氣航空集團在2012年共同組建了Taleris公司,為全球30多家航空企業提供機群優化服務。該項服務結合了通用電氣在軍用和民用領域逾20年的先進預測技術,以及埃森哲的維護計劃優化和災難恢復技術,對飛機部件的維修保養做到事先預判,從而減少航班中斷帶來的成本,提高航班運行效率。
和GE異曲同工的,2016年剛剛收購GE家電,成為GE 工業互聯網Predix平臺最大用戶的海爾,也在向服務轉型,定位為信息化的制造服務企業——不僅向客戶提供產品,而且要利用現有的研發、物流、制造、銷售和服務等資源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零庫存下即需即供的戰略目標,使企業從大規模生產模式向大規模定制模式轉變。
新常態下,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究竟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無疑是制造企業繞不過的核心命題。
命題三:產融互動,抓住工業互聯網制空權
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低速增長階段。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可以看到,臨危受命的工業互聯網不僅是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更是義不容辭擔當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領域,將成為資本的新流向,將承接國家的貨幣超發,毫無疑問也將出現泡沫。但有泡沫不見得是壞事,有泡沫并不等于泡沫一定會破。
一個重要的命題也隨之出現,制造企業該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進行產融互動,實現產業的演進?如何做大泡沫,做實泡沫,開辟新業務,挺進新領域,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