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國內制造業經受了一場大考,面對返崗延遲、物流受阻、原材料供應難等問題,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產物,通過連接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有效助力復工復產。
上海是國內工業互聯網的高地,擁有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專業平臺與服務商。兩個月來,本地代表性企業各施所長,幫助全國的制造型企業復工復產,以技術的確定性對沖疫情的不確定性。
連接“斷點”
幾周前的一天,東北某航空專用機床企業忽然遭遇設備故障,但由于交通受阻,要讓常規維護體系正常運轉,困難重重。好在這家企業、這臺設備已接入“智能云科”平臺。通過平臺提供的遠程維護工具,遠在上海的工程師和當地工作人員完成了一次跨越千里的攜手合作,成功消除故障,重啟設備。
總部位于上海的“智能云科”是國內工業互聯網界的代表性企業,它所運營的裝備服務平臺讓數萬臺機床有機會參與一場“超級群聊”。兩個月來,該平臺始終保持敏捷的響應能力和扎實的服務能力。統計顯示,疫情以來登入平臺的3萬余臺設備運行平穩,所屬企業的生產幾乎未受影響。
在產業鏈遇阻甚至中斷的情況下,工業互聯網或許是最適合扮演橋梁、紐帶等應急角色的。這種“挺身而出”,使得上海工業互聯網企業在疫情期間具備了某種英雄色彩。
電機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核心,電機轉不轉,能極大影響復工復產。防疫期間,上海電科集團的電機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Motor365,通過對電機健康狀況的持續跟蹤和服務資源的精準匹配,“8小時內到場”的維護網絡從未失效,全國有百余家電機廠避免了不必要的停工。
為幫助受返崗難困擾最嚴重的建筑工程行業,上海電氣通過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星云智匯”,打造出“智砼集采”系統,為工地提供下單、排產、監控、質檢等一系列智能服務,相當于在無形中為其補充了一批“隱形員工”,部分化解用人荒。
做好“加法”
上海工業互聯網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市經濟信息化委介紹,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汽車、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全市培育形成了上海電氣、海爾COSMO、威馬等十多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居全國第一梯隊。研究顯示,工業互聯網帶動全市企業平均實現降本7.3%、提質6%、增效9%。
特殊時期,雖然工業互聯網“應急”“托底”作用短期內凸顯,但長期來看,它更應該是一個賦能者和創造者。事實上,防疫期間,有不少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找到了新的價值實現通道。比如,“星云智匯”平臺上的智慧招標系統,完成各類詢價、談判、采購項目600多個、涉及金額4億多元。臨港新片區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上海)中心則開發了質量體系管理分析模塊,幫助對方企業縮短40%的問題處理時間,形成經濟效益近千萬元。
更典型的案例是新能源汽車新興力量威馬汽車。面對疫情,它依然在嘗試利用工業互聯網做加法、做增量。嫁接上5G、虛擬現實(VR)等技術后,威馬建立了一個早期車型的協同評審平臺,成都、上海、綿陽等地的專家哪怕相距千里,但只要戴上VR眼鏡,就能立即被“拉”進同一間“虛擬評審室”;大家能一起觀察設計方案,探討修改意見;而根據專家反饋,調整了顏色、內飾、幾何剖面等的車型,可以迅速“運”到專家面前。
對汽車消費者來說,威馬平臺也有價值——它打通了從訂單到車間的障礙,買家可以從1500種選配方案中挑出中意款型,之后,平臺能給工廠“秒級”排產——哪怕是防疫期間,威馬定制車型依然能做到三周交付。
注入確定性
工業互聯網之所以能成為疫情之下制造業的穩定器和放大器,關鍵是因為其透明、交互的技術特征和設計機制。用行業專家、智能云科總經理朱志浩的話說,正如“隨申碼”系統將用戶的公共數據進行匯聚和建模分析,實現個人行程透明化,從而重塑了日常交往的確定性;同樣,工業互聯網也具備類似機制,它能通過數據穿透、業務協同等,助力生產線追溯、供應鏈透明,從而為制造業發展注入確定性。
在當前,“確定性”或許是最為重要的資源,而能不斷創造出確定性的工業互聯網,也將順理成章地成為“上海制造”進一步應對挑戰的基礎性平臺。
在朱志浩看來,疫情相當于為全社會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工業互聯網啟蒙。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王旭琴也認為,此次疫情過后,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步伐勢必會加速,同時,企業也會更加堅決地運用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的真正落地,不會僅僅因為一次疫情而突飛猛進,未來還將是一個長期而又務實的推進過程。
市經濟信息化委表示,今年,上海將按照國家部署要求,打造工業互聯網“升級版”,加快相應的“新基建”進程:一方面,既要推動復工復產跑出加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強化疫后成果轉化,建設全國領先的工業互聯網資源配置、創新策源、產業引領和開放合作的樞紐。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