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施樂公司試圖“蛇吞象”收購惠普的事件又迎來了新的進展。據悉,美國打印機制造商施樂已經正式宣布放棄對惠普350億美元的現金加股權惡意收購要約。可是,對于惠普一直“迷戀有加”的施樂為什么會突然退場呢?這與當下的經濟環境有關。
據施樂公司的聲明稱,由于疫情的影響,經濟危機正在發生,市場進入了動蕩期。因此,該公司決定放棄對惠普公司的收購。施樂公司認為,眼下的現實環境顯然不利于它繼續推動對惠普的惡意收購,因為不管是施樂本身還是惠普都正遭受這場危機的影響。
施樂對惠普的收購已經延續了近5個月。2019年11月初,經華爾街消息透露,施樂董事會正式啟動了對全球信息科技巨頭惠普的收購,當時計劃是以現金+股票的形式進行。這一消息一經曝出,就吸引了投資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甚至可謂是軒然大波。
當時,施樂公司雖然是全球五百強企業、知名數字信息技術產品生產商,在復印機領域的絕對巨頭,但是該公司品牌排名僅第159位,市值僅80.5億美元,只有財年總收入過了100億美元,勉強可以稱為是“百億公司”。然而,與惠普相比,施樂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惠普作為全球知名IT巨頭,集團業務囊括信息技術產品、打印機、計算機等,品牌排名高居第29位,市值高達272億美元。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惠普的“硬實力”都要遠遠超過施樂公司,這也是為什么惠普一直不接受施樂收購要約的原因之一。
除了雙方體量的差別,惠普同時也認為施樂的收購要求并不符合自身利益和發展戰略。即使因為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惠普的PC、打印機等核心業務受到影響,但是其基礎實力還在。并且,施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只是一個自己還有困難的同行,這對于惠普而言不具備太大吸引力。
當然,惠普的拒絕并沒有打消施樂公司試圖完成收購的決定。在一般性收購要約被屢屢拒絕后,施樂公司不惜發動了惡意收購程序。不僅如此,施樂公司還積極融資,要想提高報價打動惠普。但是在1月到3月間,施樂即便將報價從335億美元提升到了350億美元,依然遭到了惠普的拒絕。
惠普一直的態度就是,施樂的報價“嚴重低估了我的價值”!為了對抗施樂的惡意收購,惠普此前還宣布進行15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打算在年度會議后12個月內回購至少80億美元,從而保障股份控制權,降低散戶股權被施樂集中收購的風險。
惠普還宣稱,施樂的提議是“一個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的價值交換”,該提議“造成了不負責任的資本結構”,并夸大了合并兩家公司可能帶來的節約和生產率提高。
現在,施樂終于退場,對于惠普來說,可以稍微放松警惕了。不過,施樂依然“心有不甘”地表示,從長遠來看,惠普和施樂的合并有著令人信服的財務及戰略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惠普和施樂來說,眼下的危機比這場收購風波帶來的影響要更大,也更為不利。
以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潮流已經勢不可擋,對于施樂和惠普來說,當下的緊要任務除了應對這場危機外,還需要根據世界科技、產業形勢的變化,及時對公司戰略做出有效調整。不然,不管是收購還會被收購,或者其他的投資舉動,都不一定能夠再現昔日的榮光。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