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公眾的身體健康,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更成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了加大我國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監管以及快速鑒定效率,近日,《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鑒定 微流控芯片法》團體標準立項的通知發布,促進食品及加工行業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所謂食源性致病菌,是以食品為傳播媒介的致病性細菌,其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來源。常見食品致病菌主要有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炭疽桿菌、結核菌、布氏桿菌、豬丹毒桿菌等等。
隨著人們健康安全飲食的意識不斷增強,食源性致病菌作為引發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已經越來越受到各行業人士的廣泛重視。
通俗地講,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來的病。為了更好地預防食源性疾病,一方面個人日常生活需注意飯前便后洗手,生熟分開,海鮮要煮透等五大要點。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的監管力度以及提高快速鑒定效率,防止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產品流向人們的餐桌,從而有力地保障人們餐桌飲食安全。
在傳統的食源性致病菌檢測中,由于大多采用微生物培養法進行致病菌的檢測,操作繁瑣,檢測速度慢,效率低,費時費力,同時鑒定多依賴于操作者的主觀判斷,會受到個人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在敏感性、特異性和檢測速度等方面會有自身的局限性,導致檢測結果準確度不高。
為了解決傳統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方法存在的檢測的時間長、成本高與操作難度大,以及在敏感性、特異性和檢測速度等方面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一定假陽性等缺陷,我們亟須要找到一種快速、高效、靈敏準確的新型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如微流控芯片技術,并且研究建立新型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的標準。
因此,為了提升我國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監管以及快速鑒定效率,強化生產者、經營者的自律意識,營造安全、健康的食材和飲食環境,需要研究建立微流控芯片技術的標準,加快微流控芯片技術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鑒定的標準化、規范化應用,對于促進食品及加工行業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悉,浙江省質量合格評定協會經研究決定編制《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鑒定 微流控芯片法》團體標準,并于近日發布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鑒定 微流控芯片法》團體標準立項的通知。
該團體標準有主編、參編單位,其中,主編單位已確定,包括綠城農科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寧波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而參編單位尚處于待定。
為了更好地使立項標準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完善,歡迎與此項標準有關的科研、生產、使用、管理單位或個人加入此項標準的起草制定工作。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