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化轉型時代,對制造領域的中小型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就在于打造數字化工廠。
人們對未來工業發展的趨勢提出了很多設想,也由此誕生了新概念: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工廠、工業4.0、智能制造等。難以說清這些詞的定義是什么,但它們與智能制造的關系更像是一體多面。國內制造業,中小企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有“五六七八九”的說法來概述它們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即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數字化工廠是什么?
數字化工廠(DF)是指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相關數據為基礎,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仿真、評估和優化,并進一步擴展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是現代數字制造技術與計算機仿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具有其鮮明的特征。它的出現給基礎制造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作為溝通產品設計和產品制造之間的橋梁。
數字化工廠的基本特點是業務流與信息流的融合,一是從產品設計(產品數據管理系統TC)、資源配置(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制造執行(制造執行系統MES)及底層生產線的業務流全部實現數字化的格式實現和傳遞;二是從產品生產過程中生成并采集上來的各種數據可以回傳歸集,在管理平臺上對數據進行分析,形成質量預警、管理問題的依據,用數據形成質量提升和管理改善的驅動力。
關于數字化工廠與智能制造的關系,這里引入蔚藍工業CEO柏雋的理解:“數字化工廠是智能工廠的落腳點,而智能工廠又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和落腳點。只有實現了數字化工廠,才有可能實現智能制造。數字化本身其實是智能的一部分,是一個入口;而智能工廠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附加了物聯網技術和各種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于一體,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
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容樂觀
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迎來關鍵時期。尤其是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一直是近年來政府的工作重點,因為這關系到中小企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和可持續發展,而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濟南市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調查報告》也顯示,民營控股企業中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尚未超過一半,占比僅為44.3%。而占比最高的企業類型是中外合資、外資控股企業,占比高達77.8%;其次是國有控股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占比分別為65.7%和61.9%。
此外,2019年,ARCAdvisoryGroup(ARC)對157家加工業制造商進行的研究發現,超過80%的加工業制造商正在試點先進技術,但目前只有5%到8%的制造商準備好進行數字化轉型。ARC認為,數字化轉型在組織責任、文化和員工變革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礙,其中主要障礙是用戶的組織結構和用例的可擴展性。
對大型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有足夠的支撐。工業巨頭西門子不僅實現了自身的數字化轉型,還將其成功案例和經驗轉化為業務,為全球眾多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2017年財年顯示,西門子數字化服務和軟件業務營收已經超過52億歐元,成為公司的三大核心增長領域之一。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實現數字化轉型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生產自動化,二是建設數字化平臺,這就存在轉型成本、技術盲點、信息安全等問題,且轉變思想擁抱數字化以及數字化轉型中的工作量也是對團隊的重大考驗。此外,我國的數字化轉型多處于試點示范和局部推廣的階段,可借鑒的示范企業數量和經驗有限,轉型過程中的試錯成本較高,這對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將是一個不小的沖擊。
困難固然有,但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已經來襲。ARC認為,在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最大推動力,是控制計劃外停機導致業務后果的需求。成功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往往能因為合理的生產計劃、人工干預的減少以及預測性維護,而降低操作失誤、故障發生,減少計劃外停機的情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對于轉型成本問題,首先要抓住地方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政策紅利,部分地區對于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有補助和獎勵的;其次借鑒示范企業的先進經驗,多交流多學習,避免走彎路,降低改革過程中的試錯成本;最后樹立企業發展的長遠眼光,因為數字化轉型對大多數企業是能起到較強的邊際改善作用的。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