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好轉,全國各地正逐步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不過,在制造業領域,企業復工的情況有很大差異,有些企業復工復產速度較快、效果也較好,而有些企業卻困難重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于部分企業具備良好的自動化、智能化基礎,受到用工問題的影響比較小。
有企業負責人表示,幸好自己的公司這兩年來引入了一批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線,顯著提高了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能力,不然即使政府允許復工復產,恐怕一時之間也難以招募到足夠的工人,那么產能恢復必定會有所延緩。在這一形勢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期。
“機器人員工”助力復工復產
從2月份開始,除了湖北省外,我國其他省區市的疫情形勢得到了初步控制。為了保障經濟發展、維護企業和員工利益,各地開始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以恢復經濟、社會活力。對于承受著巨大經營成本壓力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利好。
然而,要想全面復工并不容易。由于不少地方還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能夠返回崗位的員工非常有限,另外不少企業還存在著很大的用工缺口,工廠嚴重缺少一線工人,使得復工復產困難重重,效果也大打折扣。產能無法恢復,也就意味著企業難以盈利。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一批企業卻很快恢復了基本產能,復工復產推進順利。究其原因,在于這些企業早早就在進行“機器換人”,企業自動化、智能化基礎雄厚,生產一線對于工人的數量要求大減。所以,即使是在員工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企業也能最大限度恢復產能。
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的投入應用,對于制造企業來說,不僅僅是減少了用人成本,更是提升了用人效率。憑借機器的自動化、數字化優勢,企業即便是招募來新的員工,培訓時間和成本也大為降低,工人短期培訓后就可以快速上崗,對于企業復工復產來說這一優勢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機器人普及仍需時間
鑒于智能化生產線與機器人的顯著表現,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其他制造企業將吸取這次疫情后用工難的經驗教訓,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向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加速邁進。這樣一來,對于機器人產業來說,將是又一次騰飛的機遇。
屆時,機器人產業與制造企業之間將形成良性循環關系。一方面,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推進“機器換人”的需求,將使得機器人市場快速擴張,刺激機器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也將帶動機器人產品技術創新,為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切實支撐。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普及難以一蹴而就,市場的增長或許還是以平穩為主,大規模爆發可能難以實現。其一,因為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投入資金較大,一些中小型企業或實力不夠,或需求不足,對于引進機器人不會過于著急;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都面臨資金和經營壓力,短期內也沒有大規模投入的意愿。
綜合判斷來看,機器人市場的增長是必然的,但是這一增長趨勢或許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緩坡,而后再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總的來看,機器人及自動化產業接下來的機會一定會更多,這是肯定的,相關企業需要做好準備,不能錯過這一機遇。
當然,對于機器人企業來說,也需要趁著這段時間摸清市場實際需求,針對性推進技術創新發展,避免困在低端賽道上比拼價格戰。同時,制造企業則需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為接下來的轉型升級打好基礎,避免出現人才缺乏而導致的不利影響。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