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杭州西湖龍井春茶即將全面開采。天氣日漸變暖,茶樹冒出新芽,茶葉生產企業的采茶制茶工作提上日程。以往的茶產業中,人工勞動力不可缺。但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茶產業也出現了“招工難”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炒茶機等自動化制茶設備的研發為茶產業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我國種茶制茶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發展,茶產業的種植水平、市場集中度都得到了穩定提升,行業GDP超3000 億元。雖然行業發展迅速,但行業內大不部分企業仍局限于小農模式,茶葉生產的科技水平低下,未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這導致了國內茶葉生產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同時,大量人工的參與也讓企業的人工成本增加,從而導致總成本的上升。如今,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對于生產企業而言,則要推廣現代化加工技術的應用,可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勞動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茶產業整體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實現茶葉的規模化生產。
例如制茶中的關鍵一步——炒茶。據了解,手工炒茶主要分為三個步驟:殺青、揉捻、烘干。手工炒茶時間長,需要炒茶師傅有極高的耐心。同時,也因為炒茶師傅的經驗和水平不同,不同工人制成的茶葉風味和口感也有所差異。如今,隨著殺青機、揉捻機、炒茶機等設備的研發,機器炒茶已成為產業的大勢所趨。
自動炒茶設備的生產量非常大,據了解,殺青機一次能投入20-30公斤鮮葉,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殺青環節。在大規模產茶時,自動化炒茶設備也具有極高的穩定性,能夠控制殺青、揉捻、干燥的程度,保證每一鍋茶葉品質的均衡度。如今市面上部分炒茶設備還能模擬手工炒茶,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
隨著自動化炒茶技術優勢的凸顯,炒茶設備在茶產業中的普及率持續提升。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近兩年大力發展白茶產業,發起脫貧致富“攻堅戰”。近日,當地利用31臺套白茶炒制設備升級了制茶產業線,每天可用掉3000斤白茶青葉、生產700斤干茶,并只需8個工人便可管理產線,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江西遂川也是通過茶葉實現脫貧的地區之一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500余畝。眼下正值采茶季,為了加快制茶速度,實現“機器換人”,當地引入了殺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等一系列設備,一天可以加工2000多斤鮮葉,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
近年來,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種植、生產以及精制加工的行業規范不斷增加。這也在倒逼茶企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來使產品符合行業標準,提升茶葉品質。而茶企對標準化產線的追求也將提升自動化制茶設備的市場普及率,加速了制茶設備制造業的成長。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