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一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德國舉行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正式由德國“工業4.0小組”提出,隨后,國內有些先知先覺者開始傳播工業4.0及愿景。2014年10月,中德兩國領導人簽署面向未來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更是在國內掀起關注工業4.0的熱潮。當下,關注和推動4.0的國內機構很多,官辦、民辦及咨詢機構主導的都有,但有一個由民間主導的產業互動平臺作為一個獨特存在,關注工業4.0的人都不會無視它,那就是——工業4.0俱樂部。讓我們通過秘書長杜玉河先生,全面了解一下工業4.0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昨天——工業4.0,墻里開花墻外香
談到工業4.0的前世今身,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杜玉河告訴記者,
這就要先從先進制造開始講起。工業4.0從源頭上來講是從美國的先進制造計劃而來的,但是呢“墻里開花墻外香”,先進制造概念傳到德國以后,德國人就將其與整個人類的工業史,工業演變過程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德國提出的國家戰略品牌——工業4.0。”
對于工業4.0的影響力,在杜玉河看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如果沒有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只能停留在專家學者的討論之中,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在有了工業4.0這個概念后,使得普羅大眾對其的認知迅速普及化,可以說這是德國人做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品牌營銷;第二個方面就是,如果沒有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推出也不用這么快,所以我很佩服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魄力。
杜玉河接著解釋道,“在工業4.0還沒傳進來之前,國內的企業家都很傲慢,而且傲慢的一塌糊涂,以為只要在中國做到最大,我就是世界老大。工業4.0傳進來以后,國內的企業家都知道收斂了,因為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企業工廠與國外相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所以說國家領導人在這個層面上,借鑒力是非常強的。引導大家從大向強的轉型升級”
談到中國制造2025,他說,當時一些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能推出就不錯了,結果2015年5月就推出了。這個概念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將中國的轉型和升級這兩個字給解釋清楚了——往哪轉?往哪升?原先轉型升級就是說只要你變就是轉,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整個工業發展的規律,你就不知道升級往哪升,就亂升。互聯網+制造、制造+互聯網,吵了半天都沒結果,中國制造2025——實際上就是借助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加速整個產業升級的一個過程,這就非常清晰了。”
2、今天——部分企業正在逐漸從工業4.0里頭開始慢慢掉隊
當下,關于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互聯網+等概念和相關討論非常熱鬧,但是在杜玉河看來,部分企業正在逐漸從工業4.0里頭開始慢慢掉隊。
杜玉河進一步解釋道:“我們中國制造2025更多的是補短板,核心裝備、核心零部件、核心技術過于依賴進口;我們在強調兩化融合的時候,當時的兩化融合主要是指用老一代的信息技術和產業進行融合,這個起點本身就是落后的,而現在呢所需要的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和產業進行融合,并借助這種新技術來助推傳統產業的發展。”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各種補貼的出現(國家出于助力產業發展的需要),導致現在部分企業的吸引力集中到補貼上去了。”
為此,杜玉河換了一個更為形象生動的說法,大家本來應該朝著一個方向往前跑的,補貼的出現就相當于一個誘惑,使得所有往前跑的人都去搶誘惑去了,而不是動腦筋去思考做市場怎么樣滿足客戶,怎么樣吸引客戶,怎么樣能夠更好的為客戶服務,滿足客戶的價值。”
3、明天——工業4.0俱樂部(市場力量)共塑產業新生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工業4.0俱樂部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在業界有著超高的人氣和凝聚力,在問及如何做到時,杜玉河結合當下熱門影視作品風趣地說:“我們就和《速度與激情》里的那幫人一樣,一群人,一條心,做一件事。”
“我們創辦工業4.0俱樂部的目的非常簡單,概括來說就是4個主題詞——集聚,分享,共創,發展。”
杜玉河解釋道:“所謂集聚,就是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并通過借助跨界資源來做好行業研究和落地。特別是移動社交化以后,很多事情都能快速集聚,過去一個俱樂部要達到近萬人的規模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隨著整個網絡化的傳播以后,你會發現人能夠快速集聚起來。
第二就是分享,在集聚的過程中,大家通過線下活動的方式,進行深入溝通,思想逐漸0pen起來,比如說做一個PPT或研究報告,原先恨不能不讓人家知道,現在呢一定要大家知道,所以說很快就推出去了;第三就是共創,談得來的人就開始共同合作,一起來創辦公司,正好響應我們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第四就是發展,大家一起往前走。”
在談及工業4.0俱樂部如何助推產業升級的時候,杜玉河又提出了4個主題詞——順勢,明道,優術,踐行。
杜玉河告訴記者,順勢,就是順應時代的趨勢。并且在這個時代的趨勢下,造就出屬于我們中國的勢來。所以客觀上來講,我們成立4.0俱樂部并不是為了推動4.0,而是為了在4.0這個時代以后,讓我們能夠不落后。”為此,杜玉河換了一種更為形象生動的說法:“就像進入了火器時代以后,人家都是洋槍洋炮,我們至今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使用長矛大槍,我們的任務就是使我們更多的弓箭手轉換為洋槍手。”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爭取引導發展一批產業突擊隊,使得在整個世界產業競爭格局中,最終有一只中國力量沉淀下來,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立足點。因此,只要有發展的企業,我們都會全力支持他,他沉迷于技術,我們就給他補市場;他缺錢,我們就給他找資金;在這個優化融合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產業新生態。當中你要明白一點就是,事不是我要讓你做的,也不是政府讓你做的,是這個時代讓你做的,做時代的公司才有未來。”
當問及作為一個民間機構的企業家為何如此有時代使命感時,杜玉河給我們分享了一個他經常思考的問題,他說:
等你老了以后,你孫子問你:‘爺爺,當年,就是在21世紀第二個年代的時候,世界發生了一件事,那時候機會真多啊,你那個時候在干嘛呢?’如果你是說我在干一些其他的事,那你完了,臉都丟死了。這個時代是公平的,每個人選擇的路不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時代,我們有目的,我們努力,我們有我們時代的使命。”
最后,杜玉河向記者吐露了他的心聲,他說:“其實我們還有八個主題詞——使命、責任、情懷、專業。最后真正想做到的結果——強品,強企,強勢,強國。”
他進一步解釋道,“產品要做強,包括先進制造,智能化等產品;沒有強品就不會有強企,沒有強企就肯定不會有強勢,沒有強勢就肯定不會有強國。就像杭州一樣,已經成為世界的電商之都,當你在這個領域變成強勢以后,整個企業由大到強,他是有規律的,按照產業的整個邏輯規律來講,不強都不行,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重新改寫的,你看阿里百家,利用VR技術,干掉了一個實體店,干掉了一個龐大的產業,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面臨轉型,為什么我們有使命感,因為我們有危機感。因為我們中國人還是觀點多,說得多,想法多,但是做得少,所以至少得有一部分人得先沖出去,不管成功與否,得先有人帶頭走出一條路來,這時候后面就有機會。”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投身信息技術的企業家,杜玉河似乎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沿,這使得他總是能夠敏銳的察覺出時代發展新趨勢,從而引領時代潮流。由他倡導組織的工業4.0俱樂部,提出的相關理念,也正逐漸被國家決策部門采納,在相關行業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