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衛生狀況與人群健康息息相關,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工作一直是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機構的一項主要工作內容。長期以來,衛生監督機構使用人工現場采樣加實驗室檢測的監督模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同時由于采樣間隔時間和檢測周期長,對管網水質變化情況難以及時發現。為了提高水質檢測效率,及時發現污水隱患,衛生監督機構建立了飲用水在線監測平臺。該平臺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GIS技術、GPRS( CDMA) 無線網絡等先進技術,結合水質監測儀器,實現了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從收集、處理、分析到發布的全過程管理,建立了現代化、智能化的實時監督監測體系,為緩解監管人力不足、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在線監測能夠實時檢測各種水質指標,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污染并進行報警,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應用價值。
飲用水在線監測技術起初是環保部門對水源水進行在線監測,但從水源水到末梢水還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最后的末梢水是否安全衛生更關系到人們的健康。
作為末梢水的在線檢測技術最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使用,通過對世博園區內設置30個生活飲用水水質在線監測點和在世博周邊設置80個重點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在線監測點,每5分鐘更新一次檢測數據,24小時全面、實時、系統地對生活飲用水水質和重點場所空氣質量進行監控,并結合在線監控預警系統,完成了對園區內生活飲用水各種供水形式水質和園區周邊重點公共場所空氣質量全方位、全程的實時監督保障。
2013年北京海淀區衛生監督機構首次使用水質在線監測系統,作末梢水的在線監測,隨后還分別在陜西省、重慶、江蘇、貴州等省市應用該技術作出廠水、末梢水及管道分質供水的在線監測。這些省市監測的指標主要包括飲用水水溫、壓力、PH、余氯、電導率、渾濁度、總有機碳(TOC)。其中水溫和壓力為供水指示指標,其余5 項為水質指標,pH 值是生活飲用水檢測重要的水質指標之一; 余氯是反映飲用水消毒情況的重要指標;電導率與其含有的無機酸、堿、鹽等物質關系密切;濁度是感官性指標,能指示飲用水凈化過程的質量; TOC 值能較真實地反映水體中有機物污染程度,且能快速、準確測定,易于實現自動化,是水體中有機物污染程度評價指標。因此,一般都選用這些指標進行檢測。
深圳市有衛生許可證的集中供水單位共45間,其中龍華區3間,從深圳市衛生監督所到各區、街道監督所沒有專門的飲用水監督科室,都是與公共場所或學校衛生等科室合并在一起,人員少,監督責任重,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每個季度對集中供水單位進行監督一次,目前雖然增設了快速檢測設備,但也無法對供水單位的各類主要衛生學指標變化實施即時監管,也無法集中、有效地使用和統計已積累多年的衛生監督監測數據,特別是衛生監督機構和人員不能隨時、按需調取供水單元的綜合衛生信息,只能片面地獲取監督或者監測的數據,這一方面導致形成了“事后處理”的被動公共衛生監督模式,不利于發揮衛生監督的“預防”的功能性,另一方面不能對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安全風險進行預測和提前控制,即不能形成“事前控制”的主動監督管理模式,不利于提升衛生監督的效能。
如果將深圳的飲用水加裝遠程監控平臺,24小時不間斷將水質衛生指標數據傳輸到遠程監控平臺,衛生監督部門可以即時掌握生活飲用水水質數據變化,對水質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單位可以及時進行預警并要求其采取控制措施改善水質衛生質量,從而可以提高管理單位自身衛生管理水平。此遠程監控平臺可以大幅度提高衛生監督效能,變被動的監督監測模式為主動的預警和提前改善控制的數字信息化衛生監控模式,同時也是對非現場執法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嘗試,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