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伊利集團消費趨勢報告(乳制品)”中提出,我國低溫乳制品呈現出銷售區域分布不平衡的狀態,未來冷鏈建設仍需加快,這也對冷藏車等制冷設備提出了挑戰。其中,數據顯示,我國低溫液態奶線下增速有所放緩,但線上網購增速仍保持較快速度。2019年,國內低溫液態奶網購銷售額增速達59.2%。另外,進口低溫液態奶的銷售額增速也在加大。據了解,2019年我國進口低溫乳品銷售額增長率達到38.1%。
雖然市場規模擴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低溫乳品銷售區域分布非常不平衡。國內低溫奶銷售主要為浙滬地區,銷售額占比為17.7%,而在陜西銷售額占比僅有2.7%。不難發現,內陸地區低溫奶制品的普及率還不夠高。
這與地方飲食習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國內冷鏈建設還不夠完善。未來,在消費理念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國內冷鏈物流還需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積極向中西部發展中地區進行拓展,如陜西、河南、云南等地,從而實現低溫乳制品市場的區域協調發展。
對于冷鏈物流來說,基礎設施的建設非常重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通常包括冷庫、冷藏庫、氣調保溫庫等。其中,冷藏車作為運輸環節中的核心設備之一,它的建設發展對冷鏈物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兩年,伴隨著制冷技術的創新,我國冷藏車發展迅速,數量也持續增加。據中物聯冷鏈委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冷藏車保有量為18萬臺,較上年增長4萬臺,同比增長28.6%,連續5年增速維持在20%以上。但與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冷藏車的人均占有量還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
國內冷藏車制造企業在生產設備時,首先要對市場概況有所了解。如今,隨著消費碎片化趨勢明顯,導致了跨區域冷鏈零擔運量和末端市內配送需求量增加。這也讓食品生產企業對冷藏車的需求產生了變化。有專業人士表示,如今,國內中型、微型冷藏車的市場需求下降,重卡以及輕型冷藏車的需求增加。
因此,相關制造企業要將制造重心轉向重型、輕型冷藏車,以滿足冷鏈市場對冷藏車的需求。其次,企業也要加強冷藏車的信息化水平。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融合了新型信息技術的冷藏車能實現車與人的智能互動,從而提高冷藏車智能化特性和服務水準,提高車輛性價比和應用能力。
未來,低溫奶市場的擴大以及國家政策的導向影響,將會為冷鏈物流帶來新的變革機會。如今,冷鏈物流行業入局者眾多,冷藏車等基礎設施的市場較為混亂,多為價格等低端競爭。對此,冷藏車等相關基礎設備制造商還應加大對制冷技術的研究,提高自己的技術科研力量和產品技術價值度,通過發揮技術優勢來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發展,突破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