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爾CEO布萊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發展重點放在智能汽車及物聯網領域。同時,他表示英特爾要在智能手機領域追趕對手已為時已晚。顯然,這個PC市場的巨無霸,栽倒在智能手機領域,那么在智能汽車領域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轍?
英特爾掉頭轉戰智能汽車,動作不可謂不快。2015年6月,以167億美元收購FPGA制造商Altera,這家公司是全球“可編程芯片系統”解決方案倡導者;2016年5月,收購計算機視覺軟件公司Itseez,核心技術是一套名叫“駕駛員高級助理系統”的視覺算法。
除了收購相關技術公司,英特爾還與寶馬、比亞迪等汽車廠商合作。雖然英特爾大舉進軍智能手機領域,但顯然不會一帆風順。目前在智能汽車領域,已有多家巨頭加入競爭,而且未來的主流或是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很可能只是一個過渡。
從全球來看,目前已經開始布局智能汽車行業的企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科技公司,比如谷歌、蘋果、微軟等這些科技巨頭;一類是汽車制造商,比如沃爾沃、奔馳、奧迪、福特、寶馬等。目前整個行業尚處于研究開發階段,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就現階段來看,行業主要企業智能汽車研發進展情況如下表所示:
各大汽車廠商智能汽車研發進展
在互聯網公司積極涌入汽車行業的帶動下,傳統汽車廠商積極推進自身產品的智能化進程。在2015年亞洲消費電子展中,車企成為主角,智能化成為主旋律,參展的廠商包括奧迪、奔馳等,帶來了無人駕駛、車載互聯、智能硬件在內的多項智能產品,傳統車企積極地加入到汽車智能化的浪潮中。
互聯網公司進軍汽車行業主要布局
具體看來,互聯網公司通過依托自身優勢,重點布局車載智能、無人駕駛、互聯網汽車生態系統構建等三方面。互聯網公司進軍汽車行業的主要方式是:重在依托原有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以車載智能產品、無人駕駛、互聯網汽車生態系統構建(起步于戰略合作階段,后續產品陸續落地)三大方向為主要內容,多通過與傳統車企的合作,積極推進汽車的智能化進程。
不過智能汽車發展的終極階段是無人駕駛,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信息融合等等高新技術不斷進步,相關概念和技術的沉淀,無人駕駛汽車未來將加快發展。
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始終無法繞開谷歌,谷歌作為該領域的先驅,早在2014年12月就已經推出首款成型的無人駕駛汽車,不過目前仍處在試駕階段,但距離商業化已經不太遙遠。國內外廠商紛紛進軍智能汽車領域,傳統汽車廠商與互聯網企業聯合,推出無人駕駛新能源智能概念車,試水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未來電動化、互聯化、自動駕駛、汽車共享的融合將極大影響消費者的體驗,同時將會衍生出大量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機會。除了無人駕駛技術自身的發展進步,贏得來自政府的支持也將是一股不小的推動力。
根據預測,2025年全球將有23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到了2035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1180萬輛,保有量將達到5400萬輛;到2050年,全球所有的汽車都將是自動駕駛的。其中在2035年,北美在無人駕駛汽車市場份額將達到29%,中國為24%,西歐為20%。
無人駕駛汽車市場價值到2020年或達6億美元。無人駕駛汽車將在未來成為主流,因此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未來或將成為主流。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