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次能源結構變化正經歷拐點,信息化、數字化將成為能源革命趨勢。作為中國能源裝備領域的中流砥柱,上海電氣曾經將火電做到高能效、低排放的極致。如今,上海電氣全面擁抱智能化變革,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能源綜合服務,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呂亞臣在1月22日召開的主題為“智創能源新格局”的上海電氣智慧能源產品推介會上如是說,上海電氣圍繞“綠色”與“智慧”詮釋未來能源,推出涵蓋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智慧能源管理、電能質量管理、智慧能源系統平臺的全方位能源解決方案,助推能源革命,實現新型電氣化。
新能源產業布局初見成效
“作為中國能源裝備領域的中流砥柱,上海電氣曾經將火電做到高能效、低排放的極致。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電氣誕生了一大批世界領先的創新產品,如首套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三代四代核電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大型海上風電設備、西氣東輸的高頻電動機等。”呂亞臣介紹說,隨著全球經濟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國家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建設,改善國內能源結構的大趨勢下,上海電氣提早布局新能源產業,全面擁抱智能化變革,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能源綜合服務,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上海電氣集工程設計、產品開發、設備制造、工程成套和技術服務為一體,具有設備總成套、工程總承包和提供現代裝備綜合服務的優勢。
近年來,上海電氣通過入股意大利安薩爾多、德國曼茲,收購天沃科技,與亮源、富士電機合作等,逐步完成了能源產業版圖的變更。2018年,上海電氣能源版塊海外訂單占比50%,其中,新能源訂單占比67%,而2014年這個數字僅為17%。這意味著上海電氣在新能源產業的布局已初見成效。
“我們將致力于實現三個轉型,即加快從傳統能源裝備向高效清潔能源裝備轉型、加快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加快從單一制造向‘制造+服務’模式轉型;積極促進產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重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推進高端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大力堅持存量發展和增量溢出并舉,將內生式的生產經營和外延式的投資并購結合起來,從而推動上海電氣的跨越式發展。”呂亞臣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從“試點示范”到“遍地開花”
“目前,上海電氣在可再生能源生產、轉換、儲存、傳輸及電能質量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業界最完整的產品線系列。”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副總裁袁毅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作為老牌的電力裝備制造企業,上海電氣擁有無可比擬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整體優勢。早在10年前,上海電氣就開始布局新能源產業,通過標志性示范項目高起點進入新能源領域,通過傳統產業的孵化和不斷技術創新,上海電氣積極推動與合作伙伴共同轉型。
上海電氣新能源產業與海外工程結合的比較緊密。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上海電氣的光熱光伏技術已進入阿聯酋、日本、澳大利亞等高端市場,承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迪拜950兆瓦光熱光伏復合電站。該項目投資44億美元,每年可為31萬多家住戶提供清潔電力,減少160萬噸碳排放量,其生產的能源價格與傳統能源價格持平,是上海電氣從傳統火電向新能源轉型的標志性項目。上海電氣承建的日本北海道石狩市2.4兆瓦光伏EPC總承包項目,是在發達國家市場承接的首個光伏EPC項目,為上海電氣后續開拓日本及其它發達國家市場奠定了良好開端。
“在風電領域,上海電氣可提供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目前我們取得中國最多的海上風電業績,產品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驗證,并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服務經驗。在智能化方面,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遠程管理平臺‘風云’系統已經接入了超過60個風電場數據,開啟了新技術革命時代風電站服務新模式。未來‘風云’系統還將繼續加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投入。”呂亞臣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
針對生物質和垃圾發電,上海電氣形成了從1萬千瓦到6萬千瓦的產品系列,并布局氫能及海洋能源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等前沿技術;在儲能領域,上海電氣可以滿足客戶的定制化需求。目前已實現從電池原材料到儲能系統的全產業鏈覆蓋,以完整的產業布局和一流技術,助力可再生能源走完“最后一公里”;在電能質量管理領域,上海電氣能夠提供有源電力濾波器 (APF)、靜止無功補償裝飾(SVG),混合式動態無功補償裝置(HSVG)等多種電能質量治理產品;在智慧能源管理領域,上海電氣擁有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為智慧能源提供安全、可靠的綠色電力。此外,上海電氣通過大數據實現智慧能源引流閉環管理,開發了從云到端的智慧能源系統平臺,將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上海電氣為崇明三星鎮量身打造的集‘風光儲充’于一體的智能微電網,構建了‘綠色、平穩、互聯、智能’的能源系統,為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創造無限可能。該項目80%以上設備由上海電氣內部配套,是上海電氣向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示范。”袁毅介紹說,未來,上海電氣還將積極探索 “光伏+海水淡化”“光熱+儲能+供熱”等多種新能源發展模式。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