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雕刻大師應該是這樣的,坐在電腦前,運用電腦虛擬雕刻刀在網上完成雕刻設計,然后用3D打印技術將作品打印出來。
昨天,在東陽舉行的全省木雕根雕石刻產業傳承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浙江大學計算機系主任蔡亮在《利用現代科技與‘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中,提出“虛擬技術”+3D打印將是未來雕刻發展方向。
木雕·紅木產業存在的短板
木雕、根雕、石刻作為歷史經典傳承技藝作品,是浙江省傳統特色文化產業,相對應的省級特色小鎮包括東陽木雕小鎮、開化根緣小鎮、青田石雕小鎮等。
以東陽的木雕產業為例,東陽木雕產業經過近十年發展,已形成供、產、銷體系完善的紅木家具產業基地。截至2015年底,東陽市共有木雕·紅木家具企業近3000家,經營戶2400多家,從業人員9.5萬余人,產值超過200億元。
“通過走訪調研,我們發現了木雕·紅木產業的一些短板。”東陽市木雕紅木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傅為民說,包括產業規劃滯后,域內市場布局不科學,創意設計能力不足,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標準和質量意識不強等。
在現場推進會上,根雕、石刻等產業代表藝人或主管人員也提到了這些問題,此外還包括原材料匱乏,設計題材老舊,市場管理監督不夠,生產效率低下,雕刻人才缺失等。
“互聯網+雕刻”引領產業技術革新
“從科學技術層面,解決藝術雕刻行業共性問題,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蔡亮說,包括創新商業模式,改善產業人才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設計、制造與營銷平臺。
創新商業模式可從產業個性化制造方面入手,“互聯網+雕刻”的快速個性化制造方案將根據用戶所選擇的個性化元素,快速生產雕刻作品,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消費者參與的新型商業模式。
“這種新型商業模式可適用于各類材質的紀念品,同時滿足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填補市場空白。”蔡亮說,由于是全自動進行,生產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在數字化設計、制造與營銷平臺方面,蔡亮提出設計與制造分離,推動雕刻產品國際化、現代化。同時整合紅木、石刻等產業優勢,形成一個面向用戶的雕刻藝術品數字庫,結合用戶與智慧制造,推動“互聯網+雕刻”轉型升級。
此外,在新型人才培養方面,“互聯網+雕刻”模式將運用高動態攝像頭、紅外景深攝像技術構建作業實時數字模型,通過對比、引導、評分等手段,提高手工藝人的專業水平。
“虛擬技術”+3D打印是未來雕刻發展方向?
“可以想象,未來的雕刻師坐在電腦前完成雕刻設計,然后運用3d技術將作品打印出來。”蔡亮說,這也是未來雕刻行業發展的方向。
其實,在蔡亮提出這個設想之前,浙江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扶持木雕根雕石刻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提及將“虛擬技術”和3D打印運用到雕刻領域。
該《意見》中提到,以創意設計為核心,促進木雕、根雕、石刻創意設計與特色文化元素、傳統工藝、先進科技應用和現代化消費需求相結合,豐富創意設計內涵,提升木雕、根雕、石刻產品附加值。積極探索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等設計創意模式,并鼓勵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和3d打印等先進設計方法,改造提升傳統木雕、根雕、石刻設計工藝。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