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廣州舉行的2016中國(廣州)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討論稿)》浮出水面。這份工業和信息化部提議的文件旨在規范日趨火熱的機器人產業,防止產生“虛火”。
文件提出了對機器人整機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集成企業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生產設施、設備、檢測和校準、技術創新、產品以及人員方面的規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士介紹,中國機器人企業正急速增加,不完全統計有800多家,其中整機企業200多家。但很多企業并沒有技術積累,只是依賴進口零部件組裝。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6月22日宣布,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比上年增長12%,其中中國增長17%,達到6.7萬臺,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機器人產業的火爆有現實的原因。在中國沿海地區,用工成本不斷攀高。一項市場調查顯示,企業界對“機器換人”的意愿強烈。被調查企業中,64.2%的企業具有強烈意愿,有14.5%的企業正在做“機器換人”準備。
目前,中國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擁有36臺機器人,是德國和日本的十分之一,潛在需求空間極大。2016年4月,《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出爐,預期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據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預測,地方政府發起的大規模補貼政策促成了機器人產業的迅速膨脹。一些地方出現了機器人企業一窩蜂而上的局面,甚至出現了虛設機器人騙取補貼的情況。廣東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巡視員鄒生介紹,該省近期統計機器人企業時,各地上報了上萬家企業,去除水分后,發現只有159家算是真正的機器人企業,其他企業根本沒研發生產機器人。
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程德斌認為,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狀況是,優質產能缺乏,落后產能過剩。企業使用的機器人,70%來自進口,而國產的機器人,70%的零部件來自進口,能夠盈利的機器人企業很少。目前的補貼政策撒胡椒,容易催生腐敗和浪費,應該有針對性的補貼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機構以及下游的集成應用企業,“抓兩端、促中間”。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