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藥企公開表示,已經暫停一些仿制藥項目,該消息一出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業界表示,在“4+7”帶量采購后時代,很多企業都已經走在創新及高仿相結合的道路上。據悉,除了上述藥企外,另外多家藥企也先后啟動轉型。
隨著醫藥行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分級診療等政策促使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仿制藥及高值類耗材價格下行大勢所趨。目前通過國家組織集中采購等機制,仿制藥價格大幅下降,去年以來,仿制藥價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
據相關藥企負責人表示,隨著帶量采購的全國擴圍,未來普通仿制藥進入微利時代,高技術壁壘的仿制藥和創新藥成為藥企的研發方向。該公司2019年新立項的產品中70%都是創新藥。
另外有企業負責人也表示,公司在其他方面的開支可以省,但是創新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還有藥企表示,公司也開始在新靶點大分子生物藥、小分子新藥,原化藥3類新藥等方面發力,仿制藥研發也已轉向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高端仿制藥。
還有企業也表示,未來,公司在完成現有已立項仿制藥產品開發的基礎上,將逐步減少仿制藥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創新藥方面的研發,開展創新藥的研發與國際合作,推動公司由傳統的仿制藥企業向創新性國際化制藥企業轉型。”
“‘4+7’ 帶量采購一下子改變了中國30多年來固有的采購模式,但是中國醫藥產業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形式進行重組,未來能夠獨占鰲頭的一定是創新者”,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會長宋瑞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據業內分析,2018年開始實施的“4+7”帶量采購,就如重塑中國醫藥市場格局的一把手術刀,重塑了國內醫藥行業。今年9月底,第二批帶量采購擴面開標,25個“4+7”試點藥品全國擴圍采購全部完成,多品種藥價再次下調。此次與聯盟地區2018年最低采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59%;與“4+7”試點中選價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這意味著,仿制藥的高毛利時代已經遠去,創新藥發展正在迎來風口。
我國創新藥行業已進入新時期,國內具有優質研發水平及高創新能力的創新藥獨角獸不斷涌現,老牌藥企也紛紛布局創新藥領域。
據悉,近年來中國創新藥領域逐漸成為蓄勢待發的資本市場新寵。如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創新藥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行業呈現投資金額與投資數量雙雙快速上漲的趨勢,累計披露的投資金額達486億元人民幣,投資事件達297起。僅2018年上半年,對該領域的披露投資金額達到約172億元人民幣,披露投資事件59起,超過2017年全年的投資金額。
近年來,我國對創新藥的發展不斷推出新的鼓勵政策,隨著一系列醫療改革的新舉措,創新藥市場將不斷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未來在我國一定會形成非常完整的創新藥鏈條。如近期,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審議通過,將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悉,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明確規定了國家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藥,這也讓創新藥再次成為業界關注點。
隨著我國創新藥利好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國將形成完整的創新藥鏈條,但是這還需要一段路需要走。業內表示,為更好的推動創新藥發展,我國還需不斷構建覆蓋新藥創制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技術鏈、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的產業鏈,建立起先進的成果展示與產業和金融服務政策保障體系。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