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30家新三板醫藥公司披露2019年半年報,根據數據,上半年近半數公司實現了營收與歸屬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步增長。但同時化學原料藥等企業受大量新政的落地收到一定的影響,業績出現波動。
如專注于片劑、膠囊(頭孢類)制造、銷售的賽卓藥業稱,公司努力適應國家在一致性評價、兩票制、GMP飛行檢查、按ICH標準進行新藥研發、“4+7”帶量采購等新政策,克服限抗令的持續影響以及原材料持續漲價等困難,上半年凈利潤虧損93.67萬元,由盈轉虧。
又如福安藥業近日發布2019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13億元,同比下滑1.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1.55%;基本每股收益為0.13元,上年同期為0.15元。
醫藥新政的實施對一些化學原料藥企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面對目前的發展困境,原料藥一體化的企業有望受益。
在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城市及已跟進落實省份執行集中采購結果的基礎上,國家組織相關地區形成聯盟,依法合規開展跨區域聯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分析認為,帶量采購政策進一步升級,范圍擴大,涉及全國的藥品市場,符合條件的藥企或可通過此次機會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原料藥企業走一體化之路或是較好的途徑。
如天藥股份自2017年收購金耀藥業以來,實現以皮質激素類和氨基酸類藥物為核心的“原料藥+制劑”全產業鏈布局,其業績呈現穩步增長態勢。8月27日晚間,其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56億元,同比增長27.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32.64萬元,同比增長26.1%。
據了解,在“原料藥+制劑”雙輪聯動發展的推動下,天藥股份綜合實力增強,規模優勢更為顯著。資料顯示,目前,天藥股份主要產品為包括地塞米松系列、潑尼松系列、甲潑尼龍系列、倍他米松系列等40余個皮質激素原料藥品種,23個氨基酸原料藥品種,以及小容量注射劑、軟膏劑、乳膏劑、涂膜劑、凝膠劑、膜劑、栓劑、硬膠囊劑、丸劑、凍干粉針劑等15個劑型產品。
另外從事多劑型的制劑、生物藥、創新藥及特色原料藥一體化的企業華海藥業2019年半年也實現營收26.53億元,同比增長4.50%,凈利潤為3.35億元,同比增長45.95%。擁有從原料藥到成品藥的完整制藥產業鏈的京新藥業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8.59億元,同比增長31.92%;實現歸母凈利潤3.26億元,同比增長52.89%。
據了解,京新藥業得益于公司原料制劑一體化發展戰略帶來的成本優勢與市場競爭力,其在“4+7”帶量采購中有3個品種中標。據相關數據顯示,此前京新藥業瑞舒伐他汀鈣片、左乙拉西坦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均占據較小的市場份額,中選“4+7”助力相關產品迅速放量。
業內分析,在帶量采購的影響下,藥品中標價大幅下降,可能會帶動市場同類藥品價格整體降低。盡管藥品終端銷售價格的下降空間主要來自于流通經銷環節的資源節省,但對于原料藥生產商而言,由于制劑價格與生產成本的差距縮小,制劑廠商對于原料藥供貨價格的敏感度會提高,終端市場價格的下降會對上游原料藥及中間體市場價格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中間體和原料藥的國內銷售價格及銷售量可能會受到帶量采購政策的一定不利影響。面對醫改推進的加速,原料藥企業還需不斷進行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發展出路,其中原料制劑一體化發展戰略或將帶來一定的成本優勢與市場競爭力。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