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處于“后仿制藥”時代,仿制藥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不少藥企的凈利潤增速在2018年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隨著帶量采購等政策的推進,市場格局面臨重構,不少跨國藥企或本土藥企正通過并購的形式抱團取暖。
業內統計顯示,就2019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并購交易378筆、同比下降39.7%、環比下降14.1%。其中,生物醫療行業并購案例數在各行業中排名首位,共計49筆。
跨國藥企方面:
2019年4月23日,禮來制藥宣布與中國企業億騰醫藥簽署協議,向后者出售??蓜诤头€可信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權利以及位于蘇州的希刻勞生產工廠。
2019年7月10日,GSK擬以2.5億元出售其在華全資子公司GSK(蘇州)100%股權的消息公布。
業內表示,在帶量采購政策推行之下,跨國藥企原有的大規模推廣普藥的模式已經難以繼續,除了禮來、GSK以外,還有很多跨國藥企都在做相應的變通。例如過去的2018年,包括羅氏、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都有將其在中國市場的部分成熟藥品的分銷權轉讓出去。
再來看看本土藥企情況:
例如,泰凌醫藥在7月份發布公告,公司擬收購上海漢都醫藥,交易將促進公司向生物科技創新藥企轉型。
公告顯示,泰凌醫藥擬發行4.27億股新股用于收購漢都醫藥40%的股權,同時出資2500萬美元認購漢都醫藥額外20%的股權,并以500萬美元認購漢都發行的可換股債券。交易完成后,泰凌將控制持有漢都52%股權。
再比如,賽升藥業日前連發兩則投資并購公告,都與賽升藥業開拓外延式發展的多元化戰略有關。包括以1367.04萬元收購斯佳生物100%股權、以5000萬元出資認購普濟醫藥新增注冊資本1884.5萬元。
信立泰在2018年年報中也披露,公司期末長期股權投資金額達到3.38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的4.27%,較2017年末增長了近3.35%。公司表示,這主要是報告期增加了對金仕生物科技(常熟)有限公司、四川錦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M.A. MED ALLIANCE SA的投資。
同時,公司2018年商譽指標較2017年末增加2.94億元、增長337.06%,這是由于報告期內收購了蘇州桓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另外,公司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開發支出項目報備等方面,同期增長約45.53%和101.31%。業內認為,這主要是并購或購買生物醫藥類公司及相關產業形成的。
本土藥企除了收購醫藥企業以外,還對收購醫院抱有熱度。數據統計,A股醫藥生物板塊,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有26家上市藥企發起64個醫院收購、轉賣案,涉及80家醫院。
對于一些藥企而言,醫療服務收入確實能夠企業帶來收入,但也有些藥企被收購后的醫院“拖累”,不得不出售醫院的情況。例如,仙琚制藥今年1月份公告,擬轉讓處于虧損狀態的杭州哼哈口腔醫院100%股權,剝離醫院資產,聚焦核心業務。
總的來看,藥企主動或被動并購的決策或能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并購同樣存在風險,需要充分調研以及并購后科學管理。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