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我國醫藥市場的穩步發展以及國內醫藥需求的持續增長,制藥裝備行業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10年至2015年的6年間,我國制藥裝備行業總銷售規模已經從156億元增長至525億元,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近年來,一些具備資金和實力的制藥裝備企業開始引進國外的技術與制造工藝,配有各種焊接機、數控機床等,并可提供非標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可見,以機器代替手工的生產方式正在改變傳統的制藥裝備制造行業。
例如,在焊接方面,焊接技工在整個前線設備的制造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需要成熟的經驗,還需要良好的焊接技術。而在技工焊接時,其焊接的速度與效率也決定企業的制造效率和成本問題。
有廠家表示,為了提高焊接生產率,企業所采用的軌道焊接與手工焊相比,對勞動力的需求更低,每位焊工平均每天可以多完成30%的焊接量。
同時,無需焊劑即可形成規則幾何形狀,焊后無需清理或打磨。“這種焊接方法不僅加快了速度,效果也比手工焊的好,具備低廢棄率,由于焊接過程的可重復性,很少出現焊縫瑕疵。”
除了注重外表的完美,制藥裝備企業也開始追求細節的精致。每一個配件,每一道工序,每一臺設備,都需要經過嚴格把關,精良的流水線制作,精密檢測,才能打造高質量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在品質方面不斷提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后續力。
提到制造業的制造水平、制造精度,就不得不提到德國制造。西門子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曾說過,“人口有8000萬的德國,之所以有2300多個世界品牌,靠的是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他們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正是因為德國人嚴謹的工作態度、追求技術的完美,才造就德國制造如今的成績。
與德國制造相比,國產的制造水平差距明顯,小部分企業甚至會為了眼前一時利益,選用劣質廉價的原材料、低水平制造,甚至打造假冒偽劣的產品,給整個制藥裝備行業水平帶來嚴重的滯后。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看長遠的舉措必然不能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
國產制藥裝備企業在腳踏實地的同時,需要加強對細節的把控,充分學習“工匠精神”,打造高質量、高穩定性的設備。
“細節是關鍵。就拿焊接環節來說,制藥裝備的各個系統都要靠焊接連接在一起,稍有瑕疵,就會影響裝備質量水平,進而影響藥品質量——這是涉及藥品安全的重大問題。”業內如是表示。
隨著國內制藥裝備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不少企業都有通過與德國、日本等企業合作或交流等方式,對他們的工匠精神、制造精神進行積極的學習與深入領悟,并努力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例如,楚天董事長唐岳曾經就提到,楚天并購德國Romaco集團,尤其重要的事情是讓中國技術工人去體會、學習德國技術工人的工匠精神。
總的來說,隨著醫療改革和社會保障機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對制藥裝備行業的政策導向性將更強,扶持力度將更大,而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制藥裝備企業必須抓住機遇,勇于挑戰,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