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工公司A/O工藝出現污泥膨脹現象,SV30高達95%以上,出水渾濁,最終導致出水SS?NH3-N超標,處理效率極低。
病因診斷
首先鏡檢發現污泥中絲狀物數量多,絮體細碎。其次進水水質波動大,溫度高,但含碳污染物并不是太高,仍然在A/O設計處理范圍之內,廢水生化處理系統溫度尚未超過40℃,判定此次污泥膨脹為絲狀菌引起的污泥膨脹?
隨后,分別從溶解氧?沖擊負荷和進水化學條件的變化上進行逐步分析確定。
1、分析溶解氧數據可知,O段溶解氧大于2mg/L,A段溶解氧小于0.5mg/L,符合A/O工藝設計要求。不存在溶解氧過低引起的絲狀菌過度繁殖原因;
2、從沖擊負荷考慮,此廠排放的廢水中極易因蒸餾不徹底醇類超標,直接排入廢水調節池內(調節池有效容積600m3,停留時間12h)勢必會引起廢水生化階段進水水質的波動;
3、然后再從進水化學條件變化來分析,取樣分析進水中的磷含量5.96mg/L,不存在營養失調?分析進水H2S含量,最高19.8mg/L,一般在10mg/L左右,稍微高于A/O設計進水指標?
4、最后分析pH和水溫的影響,pH 在6~9,一般認為pH 低于6時,菌膠團生長受到限制,而絲狀菌繁殖處于優勢?溫度低于5℃或高于35℃易引起絲狀菌過度生長?
此化工廢水處理廠隨著產量的提高,廢水的溫度也提高,O 段的溫度在37℃左右,A 段更高,這種條件不利于菌膠團的生長,而絲狀菌對于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產生了過度繁殖,最終導致了污泥膨脹?
對癥下藥
由于此次膨脹為絲狀菌污泥膨脹,根據產生誘因與性質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消除。
1、首先將進水溫度降低,保證生化段低于35℃。
2、投藥處理,殺滅絲狀菌的藥劑有氯?臭氧?過氧化氫等。有效氯為10~20mg/L時,就能夠有效殺滅球衣菌,貝代硫菌高于20mg/L時,會對絮體的形成產生不利,利用現有的循環水含氯殺菌劑進行投加,根據生化段有效容積3 800m3 計,應投加殺菌劑38~76kg,連續試驗兩次分析SV30仍在95%左右。
3、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氣池的入口處投加高分子絮凝劑聚丙烯酰胺(PAM),效果不太明顯。
4、加大系統排泥量,MLSS由5 000mg/L左右逐步降低至3 000mg/L左右,MLVSS由3 000mg/L逐步降低至1 800mg/L左右,雖然SV30相應也有所下降,約70%左右,但SVI也在230mL/g以上,故膨脹問題并沒有解決,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生化條件的調整來改善。
5、接種新泥,改善生化系統中菌群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排泥后,當MLSS降低至1000mg/L,又投加了新的活性污泥,經過一周的調整后,系統逐漸趨于正常。
(審核編輯: 智匯婷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