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IIoT)被市場視為是在整個物聯網產業發展上,最優先展現效益的領域。因此,相關業者紛紛投入資源,不論是底層的數據搜集,到頂層的數據分析,一時之間產業展現了蓬勃的生機。只是工業物聯網在市場發展迄今,雖然號稱完整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業者越來越多,但實際獲利者卻寥寥可數,如何盡速建立獲利模式,儼然成為業者間最急迫的目標之一。
與先前消費性產業結合物聯網的應用不同,基于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甚至鎖定中國從制造大國轉型往制造強國方向發展的需求,工業物聯網的潛在市場,被視為目前產業發展上最具有潛力的金礦。
不論是從底層的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到數據的分析儲存,對于工業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的產品化、平臺化,一直到后期的應用場景化,隨著產業發展漸趨成熟,相關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漸趨完整,到目前從供應鏈轉為產業生態系統的建立。對工業物聯網的市場概念,也逐步從原本的破碎化、多樣化及定制化,慢慢的被塑造出來。
但是,雖然工業物聯網在產業概念、型態、應用,甚至產業供應鏈、生態系統都愈來愈完整,投入產業相關的業者也愈來愈多,但目前市場上卻依然缺少一個可以讓所有業者仿效的成功營運/獲利模式。雖然,有業者強調已經以平臺或生態系統建立的模式,構筑出完整的產業模式,但要能真正達成獲利目地,卻似乎仍有一步之遙。
相關業者在工業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上,不僅是要能讓設備系統化、設備智能化,還要做到軟件的服務化及數據的模型化,唯有如此,才能利用工業物聯網為產業創造出實際的效益。但除了數據的模型化之外,對業者們而言,這模式最終還必須進入商業化/業務化的階段,透過整個業務化的發展,才有機會為業者帶來獲利。
目前多數業者在從事模型業務化的進展上,都相當積極的透過不同的合作方式,在臺面上/臺面下進行推動,期望借由糾眾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將產業的餅能共同做大,但是對于怎樣在餅做大之后,轉換成真正的實際獲利,目前還看不出清楚的方向。
當然,如果將軟件服務視為是額外的紅利,堅守在硬件平臺的階段,則獲利的模式就是以硬件產品的銷售為主,定位相當明確。
只是多數工業物聯網業者想做的不僅是單純的硬件供應者,多半希望在硬件之外,可以更多一點的切入軟件、應用服務等層面,這可能就包括了后續數據模型化的部分。但是,在這部分目前據了解還存在著一些爭議的空間,像是需求與供應間的差距,或是如何衡量收費標準等。也因此,對于許多可以從底層到后端,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業者而言,如何評價、怎樣收費就有了討論的空間,也讓獲利模式的確立更為復雜。
(審核編輯: 劉傳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