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到來,生產產品的裝備、生產模式、產品的消費模式、從業的人員等都在發生著變化。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在扮演什么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如何轉型升級?
近日,數碼大方董事長兼總裁雷毅描述了今后15年工業互聯網的產業形態,并指出,信息技術將推動產業革命下的工業云平臺建設,而工業云需要智能制造來支撐,在工業云平臺下,智能制造通過企業本身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和裝備的智能化,讓企業轉型升級到新業態。
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三大差異
過去的5年里,整個產業的各個方面都在向著工業互聯網的方向發展,那么,未來15年內,工業互聯網和當前的消費互聯網將有哪些差異?
1、平臺定位。消費互聯網是一個交易平臺,用來完成產品的線上訂購。而未來的產業格局決定了工業互聯網不單單是買賣平臺,還是供需協作的平臺,集合了所有的生產單位。此外,工業互聯網將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釋放產能。
2、技術需求。消費互聯網主要采用互聯網技術。而工業互聯網需要工業軟件、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及物聯網等等各種技術的綜合運用,甚至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后變成數字工廠、智能工廠。
3、服務對象。消費互聯網的主要服務單位是電商。而工業互聯網有工業云的呈現形式。在供需關系中,當需方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給出訂單后,供方提供自己的生產能力并共享其生產資料。平臺在提供支撐的過程中增加支付等服務,將構成工業云的生態環境。在企業的互聯網化過程中,生產型的服務業將作用到各個方面,智能制造的研發、生產、供應等各個環節都將智能化。
構建工業云平臺
如今,軟件和產業已經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概念,新一輪的信息技術作為產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力,已經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并在傳統的生產要素里面發揮重大作用。在新一輪產能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平臺和框架進入產業、工業以后,未來的產品將會是物理產品和數字產品的融合,生產的各個要素將在信息的作用下運作。
在這種驅動下,未來產業的特征將會是個性化定制。供方專業化的生產和專業化的單位是分散化的分布,同時互聯互通。所有的企業在專業化、分散化、互聯互通的前提下,針對目標實現動態組織的調配,將會是未來產業的新狀態。其中,一個成效顯著的方向就是工業云平臺。
企業在工業云平臺上發布任務時,企業的產品、能力、質量標準,都可以在供需雙方間實現共享。同時,工業云平臺的應用使得社會資源得到共享,令生產門檻和創新門檻降低,設計者產出產品后,可以通過互聯網與企業交流,供需雙方可以協同設計、批注產品。
例如,在閥門工業云平臺上,供應商可以通過平臺展示自己的產品和生產能力,企業可以在國內的1800家閥門企業中找到各自所需的閥門種類。所有的閥門產品在軟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顆粒化的數據,顆粒化的數據組合為新的產品,在其生產規則和規律被采用的情況下,使得產品的設計門檻降低,新一輪的產品能被快速設計成型。
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報價和選型能很快完成,再通過互聯網對全國各地的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可以看到生產環節、設備、物料及倉庫的運行情況,同時把所有相關數據進行共享,使整個生產和制造過程透明化,可實現用戶對生產和制造過程的全程跟蹤。
工業云需要智能制造的支撐
工業云如果沒有智能制造的支撐,將會是一片浮云。在工業云平臺下,智能制造通過企業本身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讓企業轉型升級至新業態。
1、企業本身的智能化。如果企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把所有的研發、工藝、制造以及運維的數據加工到后臺,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和客戶溝通產品。
2、產品的智能化。當客戶對企業設計出的產品不滿意時,因為價格和零部件關聯,報價可以快速生成,可以很快完成調整,并繼續進行生產。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從營銷開始,到產品的安裝,再到遠程跟蹤、運維,企業都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可極大提高經營效率和營收。
3、裝備的智能化。企業可以利用數據、互聯網和軟件做支撐,把裝備作為終端去調整或者改變傳統模式,數據被軟件定義后,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抓生產,裝備通過互聯網的作用,實現了裝備自身的智能化。
工業云需要智能制造的支撐,而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撐是工業大數據,如果沒有大數據,智能制造本身也將會是無源之水。
暢想未來,競爭或者合作的標的將從技術、產品和企業轉變為生態,而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會把互聯網、大數據、工業軟件等連接在一起,形成未來的生態圈。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