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我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文件指出,要加快汽車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隨后工信部進一步發文對智能汽車的發展做出了詳細規劃,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與自動駕駛系統將成為我國發展智能汽車的重點突破領域。受汽車市場逐漸飽和以及互聯網沖擊等因素影響,傳統汽車市場增速緩慢,汽車四化(電動化、電商化、智能化與共享化)將成為長期的發展趨勢,智能汽車迎來了巨大發展契機。
何謂智能汽車?
智能汽車究竟該如何定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描述則更為具體:智能汽車是指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X(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具備復雜的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和執行等功能,可實現安全、舒適、節能、高效行駛,并最終可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行業巨頭逐鹿智能汽車領域
互聯網巨頭的介入和政策支持正在催化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整合發展。傳統車廠的優勢受到沖擊,紛紛與互聯網平臺達成合作,未來車廠將走向開放,互聯網必將滲透、改造汽車產業鏈。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電動汽車,并已將原定于生產汽車的600人團隊擴張至1800人左右,計劃于2019年將首輛電動汽車推向市場。國內企業也是紛紛摩拳擦掌,運籌帷幄。東風汽車與華為合作,在汽車電子、智能汽車、IT/ICT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展開跨界合作;北汽集團與樂視攜手,以樂視汽車生產廠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車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上汽集團與阿里合作,同時開發無人駕駛功能;一汽集團則于今年4月發布了智能汽車“摯途”戰略;江淮汽車計劃于2020年進入3.0時代;海馬汽車也于今年3月正式發布了移動互聯人車生態系統;長城汽車則表示將投50.33億元用于發展智能汽車項目。
伴隨著大腕大款而來的各汽車、科技、互聯網企業搶占智能汽車市場,無疑將對行業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將引領整個智能汽車及相關產業朝著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
瓶頸和機遇在哪里?
未來真正的智能汽車,一定會具備這些功能:一個是場景感知引擎,在云端通過實時采集的車況和環境的數據,判斷駕駛的場景,根據預先設定好的場景給客戶推薦個性化的服務,這是車內以及車載智能化的體現。想要把現在的汽車真正過渡到智能汽車,仍需要多個方向的探索與支持,不可能一步到位、智能汽車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諸多痛點。
一、基礎設施方面
首先,智能汽車要真正像人們所預想的那般“智能”地運行,需要有相應的智能交通設施建設為基礎。智能汽車在硬件上需要配置各類傳感器(包括紅外雷達,一系列零部件,ADAS系統),使汽車能夠感知路面障礙,或者通過4G/DSRC與道路設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側、彎道等布置引導電纜、雷達反射性標識、傳感器、通信設施等。如若這些都不能得到實現,那么智能汽車的發展可謂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二、技術路線方面
其次,汽車的智能化需要通過車聯網技術,把數據實時傳到云端,利用車聯網的平臺進行實時數據分析,并進行場景感知分析,通過分析用戶不同場景中對服務和功能的潛在需求,來達到主動給用戶推送服務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技術來看,在從汽車到云端(V2C)這個環節還不成熟,還需依賴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專業的分析報告認為,至少需要5G才能保證通道流暢以實現云端和汽車之間的信息交換。
三、安全保障方面
近年來,多起智能汽車被黑客入侵事件讓智能汽車網絡安全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智能汽車所依賴的智能信息系統的安全尚令人擔憂。今年3月份媒體曝出,烏云平臺曝光了比亞迪智能汽車的一個漏洞,通過該漏洞,黑客可以編寫程序獲取任意車主的信息如姓名、車牌號、身份證號和控制密碼;甚至還可以在沒有鑰匙的情況下,利用電腦于兩分鐘之內完成遠程開鎖、鳴笛、開啟天窗等行為。由此看出,智能汽車被攻擊的門檻比我們想象的要低得多,這無不讓人對智能汽車的安全心存芥蒂,也讓整個行業認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興威脅。
小結
智能汽車涉及汽車制造、汽車服務、通信與物聯網、智能硬件與互聯網等多個產業,回顧2015年,與攝像頭、雷達、控制、傳感器等主動安全相關的汽車產品正在加速發展。目前,智能汽車發展方向和目標已基本清晰,但實踐發展中有多重瓶頸亟待破解。其中,加快智能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是重中之重;其次,需要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體系建設相輔相成,才能實現協同創新,才能推動整個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
未來,隨著汽車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理解和期望正在發生改變,智能化的汽車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優先選擇。這類人群的消費特點不僅僅停留在汽車的安全與性價比上,更多注重個性化的體現、以及對于互聯功能、智能科技的關注,預計未來國內外智能汽車發展空間將進一步增大,智能汽車市場也將不斷升溫。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