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因為在“委員通道”上詳細描繪了未來5G的發展與應用,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他也因此成為兩會上受媒體聚焦最多的代表、委員之一。
“5G賦能中國制造業發展,這樣的案例很多,像手機、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等,這些應用都能充分體現出5G技術的產業價值。”日前,張云勇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重點任務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而工業互聯網通過網絡化、數字化的轉型,提高制造業的水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投資的重點領域。所以,他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建議中,更多地提到了工業互聯網應用等問題。
張云勇表示,工業互聯網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設施,國家正在大力鼓勵工業互聯網發展建設。然而, 對于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社會上還存在認識誤區,片面追求全自動生產、“無人工廠”等,認為這些才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我國是全球惟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各工業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總體信息化水平不高。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工業企業均有發展智能制造的強烈愿望,而工業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足則制約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張云勇強調,應加強工業互聯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發展豐富的多層次工業互聯網產品為不同工業企業服務,助力工業企業整體轉型升級。
對此,他建議,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為各種門類工業企業提供實施指南和最佳實踐指引,開拓思路,避免認識上的誤區。同時,面向規模以上企業和大型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根據不同行業現狀形成不同層次的智能工廠,不必盲目追求“無人工廠”。面向中小微企業,應鼓勵發展企業上云,提高數字化水平,以數字驅動增強中小微企業的競爭實力。鼓勵發展面向產業集群的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產業協同平臺。
總之,只有針對不同門類工業企業的行業特點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工業企業自身現狀開發豐富的工業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才能幫助工業企業因地制宜地改善自身效率,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才會得到更健康的發展,從而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張云勇強調,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偏重于設備連接管理、數據采集與一般性分析,為企業各級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應用深度和廣度都亟待加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處理工業互聯網采集的海量數據,可在工業的設計、工藝配方、生產制造、質量檢測、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提高智能化水平,從而促進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