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藥裝備行業中,智能制造是一個大趨勢,但縱觀國內制藥裝備市場,真正將智能化技術應用、融入到設備產品中的例子其實并不多,大部分產品還只停留在智能化理念的表層。這不禁讓業內懷疑,中國制藥裝備行業到底有沒有必要走智能制造路線?
“智能制造”的背景
筆者認為,在了解智能制造是什么之前,不妨先看它提出的背景。
有專家表示,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是傳統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01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了夯實制造業的發展,各國開始提倡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制造業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德國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率先提出了“工業 4.0”概念,將傳統制造業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智能化生產。
2012年,美國啟動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重塑傳統制造業。
不久之后,我國也順應趨勢,提出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以及《中國制造 2025》,明確了未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方向,要求以智能制造為主線,推動中國制造業在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
結合背景來看,智能裝備制造業是借助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實現生產的精密化、自動化、信息化、柔性化、圖形化、智能化、可視化、多媒體化、集成化和網絡化。倘若應用到制藥裝備產業,在為傳統制藥裝備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解放了傳統制造帶來的困擾。
存在的發展瓶頸
雖然智能制造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可見的效果,但要在制藥裝備產業實施并不簡單。業內指出,智能裝備制造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行業,存在設計難度高、學科交叉多、研發周期長等技術特點,而制藥裝備行業須與制藥行業保持同步,本就存在很多的門檻,因此,制藥裝備行業實現智能化生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目前,美、日、德等國已經建立了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領域相關的技術、工藝和服務的標準,智能制造技術在汽車、冶金、石化、包裝等行業運用漸廣,并在制藥領域有所探索和研究。
對比我國,由于我國智能裝備制造業行業起步較晚,在研發水平、制造工藝、產業體系等方面較弱,不過隨著國內對智能裝備制造業扶持力度以及鼓勵措施的加大,制藥裝備行業的部分自動化產品已經在技術標準、穩定性、可靠性上與進口產品展開競爭,打破了進口產品壟斷的局面。
當前,我國的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也在加快。數據顯示,到 2020 年,我國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超過 3 萬億元,行業將達到 25%的年均增長率。
業內認為,我國制藥裝備產業要想全面實現智能化生產還不太現實,當前制藥裝備企業需要做的是,將生產設備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柔性,并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由大企業帶動小企業,拉動整個制藥裝備產業朝著智能化方向不斷升級。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