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監測,除夕至正月初六,我國綠色食品消費提升明顯,在河北保定的監測點表明其銷售量同比增長40%,湖北潛江同比增長18.6%。雖然此次選取的監測范圍不廣,但仍能從中窺探出人們對綠色食品的巨大需求量。作為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有包裝設備、農藥殘留監測設備、貼標機等多種設備的參與。接下來,筆者就從綠色食品低農殘、可溯源兩個特征入手,看看涉及哪些食品機械。
低農殘:檢測設備是守護神
說到綠色食品,安全、低藥物殘留是許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故而維持住綠色食品這一優勢將成為綠色食品的第一要義。農藥、獸藥類殘留檢測設備的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必不可少。
農藥殘留作為我國消費者極為重視的一塊內容,檢測設備發展速度較快,當前多數農藥殘留檢測設備趨向小型化、快速化、準確化發展,成為了綠色食品日常檢測的必備設備。早些日子,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人員還研制出附帶試紙的薄膜,薄膜上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可以通過外界的刺激實現本身的性能變化。在接觸食材后,感應材料即可對食材的農殘數據進行精準檢測,除此之外還能測量重金屬、添加劑等信息,不僅靈敏度高、檢測內容多,且成本低廉,操作簡便,適宜推廣。
獸藥殘留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具有8通道光纖測量系統、96孔可視化布板,一次最多可檢測96個樣品的獸藥殘留速測儀已經出現,能夠較好滿足人們對獸藥殘留檢測的需求。
可溯源:加緊相關體系建設
為了讓消費者對蔬菜產品放心,不少蔬菜建立了食品產品溯源體系。在蔬菜外包裝上加注二維碼后通過專用的食用追溯秤、食品安全追溯設備就能夠得知蔬菜的產地、抽檢信息、日期等詳細信息。可追溯得益于相應體系的確立。
我國政府在農產品領域流創新了全供應鏈信息采集與溯源技術,解決了農產品編碼規則不統一、國內外標準不兼容等問題,推動可溯源的規范化。而在物流領域特別是冷鏈流通領域,這一運輸過程中需要對品質進行監測預警。目前我國已研制出相關設備可對車輛位置信息、車廂環境信息進行一體化感知,也出現了對農產品狀態檢測的傳感器設備,可以將產品動態實時發送,方便消費者實時了解產品信息。
綠色食品具有經過檢驗認證的安全、優質、營養、不含有高毒高殘留農藥等屬性。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現今,愈發受到人們的追捧。還望未來在更多食品機械的幫助下,能夠有更多農產品達到綠色食品需求,為人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農產品選擇。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