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5年,數字經濟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可見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數字經濟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兩個核心驅動因素,而有數據表明,產業數字化的影響3倍甚至5倍于數字產業化。
產業數字化,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力,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工業互聯網是推動數字經濟的抓手,也是現階段產業數字化的抓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1月22日舉行的“數字中國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工業互聯網如此重要,但在鄔賀銓看來,其發展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需要有合適的策略與思路。
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
眾所周知,中國消費互聯網發展一騎絕塵,全球領先,但工業互聯網卻與之絕然不同。
首先,消費互聯網是共性的,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在不同行業甚至同一個行業的不同企業都是個性的。其次,消費互聯網終端品種簡單,使用門檻低,易普及、易升級,而產業數字化轉型涉及傳統生產設備類型多、業務鏈條長、服務模型復雜,對基礎設施、技術、資金、人才、安全都有較高要求。第三,消費互聯網的應用基本上是從無到有,而產業數字化是對現有生產方式的改造,實現流程再造。最后,與消費互聯網贏家通吃的格局不同,產業數字化需要有更多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并且雖然ICT企業在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中可發揮先鋒作用,但主體是實體經濟企業。
因此,發展工業互聯網與發展消費互聯網有完全不同的思路。消費互聯網的重點是網絡而且是公網,工業互聯網的重點是企業內網而且是物聯網,企業內網通常不需要全球聯網,雖然企業無需自行建立標準,但設備多樣性使得標準化難度非常大。企業數字化轉型并不是簡單地用消費互聯網模式去改造企業,需要結合企業需求改造現有ICT技術與標準,然后在企業應用中產生更大的附加值。
“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需要同時補工業自動化的課,并且,由于各類軟件基本進口,只解決網絡化而不解決自主可控軟件問題,也不能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初心。”鄔賀銓說。
工業互聯網發展需要因企施策
一方面,工業互聯網需要工業IT技術與工業OT要素的全面融合。前者包括ERP(企業資源規劃)、MES(制造執行系統)、SCADA(監控與數據獲取)、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傳感器與反應器等等,后者包括材料特性與功能、機器精度和自動化、工藝效率、測量與監控、維護和售后服務、數據與知識建模、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規模、裝備與技術等方面參差不齊,大量的中小企業沒有能力靠自身力量進行數字化轉型,所以政府需要建立非盈利的平臺為企業和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技術支撐和中介服務。
互聯網發展進入轉折點
鄔賀銓表示,網絡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但互聯網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從1969年出現至今,互聯網已經經歷了50年,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也已有25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將超過60%,但互聯網人口紅利也漸行漸遠,互聯網進入中年煩惱期。
顯然,互聯網進入下半場,2019年消費互聯網發展需要關注新風向。鄔賀銓認為,互聯網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是持續的,不會因為經濟的冷熱而有很大的改變。中國的消費互聯網除在國內電商領域領先外,在教育、醫療、養老、旅游等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消費互聯網,仍值得關注與著力。
工業互聯網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鄔賀銓表示,5G、AI、工業互聯網、工業物聯網,將為我國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
在5G方面,根據高通公司的一項研究,到2035年,5G將會推動全球產出平均增加4.6%,達12.3萬億美元,其中,2020-2035年,將給中國帶來近1萬億美元的GDP增長和近1千萬就業增長。
在人工智能方面,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額外貢獻13萬億美元的GDP增長,平均年增1.2%,比肩19世紀蒸汽機的發明、20世紀的工業機器人以及21世紀的信息技術。而埃森哲預測,到2035年AI將成為全新的生產要素,有望推動中國勞動生產率提高27%,GDP從6.3%提到7.9%,相當于經濟總增加值提升7.1萬億美元。
在工業互聯網方面,埃森哲預測,到2030年,工業互聯網將為全球帶來14.2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麥肯錫的調研報告則顯示,工業互聯網有關的產業領域可能會在2025年之前達到全球每年產生11.1萬億美元的收入。世界銀行與GE公司的報告甚至認為,全球工業互聯網對應的產業增加值在2025年將達到82萬億美元規模,占當年GDP的50%。還有市場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球工業互聯網占整體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22.4%;到2035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
顯然,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的空間。然而,盡管中國新一代ICT技術快速發展,但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ICT的核心技術產品如CPU、DSP、操作系統等仍是我國的軟肋。中美兩國2018年GDP相差不到一倍,但中國ICT市場規模卻不及美國的一半,可見中國的ICT行業還有很大的差距,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經濟的發展關鍵仍是創新驅動。缺乏合理商業模式下的盲目跟風會把好事做砸,需要經歷痛苦的洗牌過程才能夠鳳凰涅盤。互聯網企業成功難以復制,唯有創新永恒。發展數字經濟也一樣要結合國情和企業自身情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之路。”鄔賀銓說。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