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亞洲電池企業在歐洲的積極布局,歐洲各界人士終于意識到,如果歐洲不能建立自身完整的電池供應體系,對歐洲汽車工業的長遠發展將不利。歐洲各級政府開始籌備設立電池產業聯盟,車企也進行牽頭協調,組織生產力量。
歐盟成立電池產業聯盟
汽車工業是歐洲多國的支柱型產業之一,其銷售額占歐洲GDP的7%。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歐盟汽車制造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制造業的11%,占所有勞動人口的約5%。目前,環境保護等因素正推動汽車工業加緊由燃油汽車向電動汽車過渡,現下歐洲動力電池部分的主動權卻牢牢掌握在亞洲企業手中,這對歐洲未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是不小的隱憂。
由于動力電池產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歐盟十分重視對電池產業的開發和電池技術的積累,以爭取實現電池技術和產能方面的獨立。分管交通和空間的歐洲委員會副主席馬洛什·塞夫科維奇曾表示,歐洲需要防止自己在技術上過度依賴競爭對手。2017年10月,歐盟成立了電池產業聯盟,除眾多車企外,還有電池廠商Northvolt和化工企業巴斯夫、索爾維。另外,包括歐盟結構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等提供的數十億歐元已準備就緒,將共同為大型生產工廠提供資金。根據歐盟的計劃,未來只要歐盟企業的車用電池研發涉及到多個歐盟成員國,則成員國政府將允許對研發資金進行百分之百的補貼。
其中,德國對于推動電池行業發展最為積極。
在1月12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董事總經理Joachim Damasky表示,未來3年,德國將有超過400億歐元投入到動力電池系統開發中。他透露,當前德國已建成充電樁總量約1.3萬個,同時,該國還將大力推動汽車企業研發新型電池,并正在與多國商議歐洲電池聯盟項目。其他國家中,法國、波蘭也對組織電池聯盟態度積極,法國與德國將在電池制造領域深入合作,并于2018年年末聯合發表《法德電池制造宣言》。波蘭在吸引大量亞洲企業的同時,也與德國開展電池領域合作,去年9月,波蘭企業和技術部長Jadwiga Emilewicz表示,這些公司可能成為歐洲國家合資企業的一部分,與亞洲大型電池生產商競爭。
車企也是電池本土化的積極推動者,盡管其中的不少公司都與東亞大型企業簽訂了供貨合同,但歐洲多數車企仍希望打造更穩固的供應網絡。2018年12月11日,戴姆勒宣布,該公司將投入10億歐元打造動力電池生產網絡,其中位于德國卡門茨的首家動力電池工廠已投產,還將在卡門茨建設第二家動力電池工廠并在德國斯圖加特和辛德芬根建設兩家工廠。
新技術或成突破口
由于在現有的電池產業鏈中已經落后于亞洲企業,歐洲電池企業想要在未來完成逆襲,局限于眼前的技術絕非上策,加大研發類似固態電池這樣的全新技術領域才是正解。引領新技術研發,“彎道超車”或許能給歐洲一絲機會。
理論上擁有更強性能的全固態電池正成為歐洲的重點研發對象。去年8月大眾發布的二季財報中顯示,大眾將計劃自主生產固態電池,可能從2024或2025年開始批量生產。大眾已投資1億美元,與硅谷電池新興公司Quantum Scape組建一家合資企業。寶馬公司將攜手電池技術公司Solid Power共同研發全新的固態電池。Solid Power之前宣稱,其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迎來了突破,其產品電量為傳統鋰電池的2~3倍。
法國的帥福得公司預計將于2020年年初開始大規模生產下一代鋰離子電池。其與西門子、曼茨和索爾維組成聯盟,一起研發高密度液體電解質鋰離子電池和固態電池,從而與亞洲電池制造商強力競爭。法國博洛雷準備得更加充分,其裝備固態電池的電動汽車“Bluecar” 已有2900輛投入使用。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作為追趕者,歐洲有其自身優勢。歐洲具有非常強大的汽車工業和化工工業,研發創新能力非常強。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歐盟已經有大手筆投入。此外,伴隨歐洲車企向電動化轉型,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也將成倍增長,歐盟可以通過政策鼓勵本土車企使用本土企業生產的電池,刺激本土動力電池制造商成長。
歐洲目前也有一些問題,主要是行業價值產業鏈失衡,不能吸引資金進入研發領域。與其他產業相比,在電池產業的價值鏈中,鈷、鋰等原材料生產商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利潤,另一部分則屬于電池制造商,而在電池研發端則具有資金投入大、技術進步難、收益相對低等特點。Northvol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彼得·卡爾松表示:“這條價值鏈有點失衡,這是歐洲涉足企業數量有限的原因之一?!边@也是歐盟和歐洲各國政府大手筆投入研發領域的原因之一。
結合歐洲汽車和化工行業百年來的扎實基礎與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歐洲的動力電池行業有望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一環。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