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北京接受了多家媒體的聯合采訪。劉昆指出,2019年財政部將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在具體的工作部署上,2019年財政部將聚焦重點,增加對脫貧攻堅、三農、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投入,減少“三公”經費及一般性支出,同時針對個人及小微型企業,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更為明顯的降費等政策。
可以說,生態環保行業在2019年依然會是一個“香餑餑”,從國家政策到財政補貼,更多的利好將會不斷為行業發展注入動力。在2018年12月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劉昆部長就曾指出,2019年將進一步聚焦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也意味著,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數據監測及運維管理等服務的細分領域企業,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在2018年11月份上海舉辦的第四屆PPP論壇會上,財政部PPP項目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目前正在計劃在環保領域遴選一批優秀的PPP示范項目,財政部將設立專項的環保類PPP項目資金,用以支持地方關于PPP項目資本金不足等問題,相關文件近期將會很快出臺。這無疑也為環保行業吹來一股暖風,在環保類PPP項目遭遇“大爆發后的資本寒冬”之際,該政策的出臺,相信在很大程度上會緩解當前的問題。
相關閱讀:從“價、量、時、空”看環保項目投資
實際上,增大財政資金向環保領域的傾斜,支持環保類項目的發展,也是當前市場環境的潛在需求。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截至2018年9月,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中,涉及生態環保類的PPP項目一共796個,占比總項目數量的9.6%,僅次于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兩個傳統老大哥行業,生態環保類投資額達到8784億元。可以說,財政資金持續增加向環保領域的投入,也是當前“兩山論”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然,增大環保投入,并不意味著盲目地追求“強心劑”般的強刺激。劉昆部長指出,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不搞“大水漫灌”,而是主動預調微調,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相信在2019年,生態環保行業在財政專項資金的扶持下,發展態勢將會由之前的“大跨步”逐步趨于“穩中前進”,市場空間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過濾和優化,以技術創新為主的企業將會更容易脫穎而出。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