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機器人在中國市場越來越火,但我們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下面是關于對機器人熱潮的冷思考:
短板一言難盡
從各方看好,資本青睞,一方面預示著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未來大有可為,另一方面也顯露出行業缺乏領軍企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行業門檻低的現實短板。機器人市場的異軍突起,并不能掩蓋中國機器人領域的“小而散”現狀,也并不意味著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
“中國企業的優勢更多體現在低成本、勞動密集,以及規模上,但是,核心技術空心化,核心部件依靠進口,再加上高端市場的邊緣化,是目前我國傳統機器人的三大短板。知名機器人生產商沈陽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稱。
龐大的需求讓中國毫無懸念地登上了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寶座,把分列二、三名的日本和美國遠遠甩在身后,但細究本土品牌在國內所占的市場份額后,卻是滿滿的尷尬。
以工業機器人中的高端市場汽車領域為例,目前大部分市場還是處于國外產品壟斷的局面,自主產品大約只占百分之十四五。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表示,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機器人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機器人推廣應用難,市場占有率亟待提高;企業“小、散、弱”問題突出,產業競爭力缺乏;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亟待健全。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重大裝備辦公室主任李東介紹,目前國內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
“沒有原創技術,我們的機器人企業大多還僅是一個組裝車間而已,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基本依賴進口,我們面臨的是非常嚴峻的現實,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羅軍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將高端產業低端化,防止將資源都化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方面,防止重招商引資,輕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布局急需調理
一方面,我們機器人產業發展正在陷入誤區,另一方面,我們對機器人產業的未來趨勢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布局。
制造業繼續轉型,供給側改革成為共識的背景下,利用機器人產業對傳統產業實現升級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變革,積極打造新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點。
中國在機器人行業的創新能力遠遠落后于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而眼下在機器人產業上所付出的努力,同樣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全國各地有超過40個以上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重鎮廣東,地方政府鼓勵機器人領域投資勢頭依然不減。從2013年起,東莞市政府每年拿出2億元鼓勵企業“機器換人”。佛山市政府也發文稱,在佛山本地注冊的機器人企業達到規定要求的,將一次性獲得500萬元的獎勵;佛山本地傳統制造企業凡是采購使用本地工業機器人產品的,也將獲得每臺1萬元、總額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獎勵。
一方面,資本紛紛進入,行業快速推進,是機器人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一擁而上導致的同質化競爭,重復建設,遍地開花的“機器人示范基地”缺乏示范性,也引起了業內的擔憂。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重要聚集區深圳一地,就有超過200家機器人企業,但庫卡、發那科、安川電機和ABB四大頂級機器人公司卻占據了深圳市場80%以上的份額,深圳本土品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僅在10%至15%。
“一些城市僅僅依靠引進一兩家國外機器人企業投資建廠,就獲得‘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這樣的示范基地不具有示范性、引領性、輻射性、帶動性的效果。”
目前很多國內機器人企業只是作為下游的系統集成商,先采購國外的機器人,然后再給客戶進行相應的方案設計的改造模式,難怪業內感慨,機器人換人主要還是用國外的機器人來換掉了中國的工人。
事實上,中國機器人產業現在面臨兩個重要機遇。首先,在未來十年全球基本進入智能制造的產業背景下,中國具有后發優勢,能夠與先進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其次,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這為中國本土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企業帶來了發展良機。
但“市場換技術”將重蹈汽車產業發展覆轍,傳統的招商模式不能適應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現實已經開始敲響警鐘。
未來2.0時代的考驗
傳統意義上,機器人產業化領域主要集中在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以及服務機器人。從世界發達經濟體來看,目前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逐漸趨于飽和,只有中國未來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工業機器人廣泛用于汽車、電子、裝備制造、化工、物流等領域。從萬名工人用機器人數量上看,韓國為440臺,日本為332臺,德國為273臺,全球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的平均數是50多臺,中國不足30臺。
工業機器人只是資本青睞的一部分,醫療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潛力更大,是下一個“風口”。因為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激烈競爭,醫療和服務機器人領域還能被視作“藍海”,各國均處于起步階段。
感知的能力,以及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相比于傳統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可能更為寬廣,尤其是在人口老齡化逐步加深的今天。正因服務機器人其細分產品類別遠大于工業機器人,無論是在細分行業的獨立研發,還是涉及通用模塊化設計,任何一個領域的突破,可能都意味著有千億的市場空間。
三部委的規劃顯示,未來要突破機器人十大標志性產品,其中就已經將醫療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囊括在內。其中包括: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AGV、消防救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
“從市場規律來看,優勝劣汰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無論做什么都是跟風,一擁而上,往往表面上看著轟轟烈烈,最終結果卻慘不忍睹。我預計,經過未來兩年的殘酷競爭,可能國內機器人企業至少會有一半被淘汰。”羅軍說。
《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規劃,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均將達到50%;到2025年,這兩個數字均將達到70%以上。
傳統機器人領域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機器人產業2.0時代即將來臨。羅軍建議,可以利用各地現有的優勢,建立國家積極構建以廣州-東莞-深圳、上海-蘇州-南京、北京為主軸的三條高科技走廊,用十年時間初步建成科技研發中心、人才教心、孵化中心、資本中心,同時將生產加工基地逐步向中西部等地區轉移。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