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上海、浙江、江蘇、湖北、福建、河北、河南、陜西等多地都在通過自行制定的優質企業信息收集表格,摸底優質企業資源,希望能推動更多本地企業占得科創板先機。其中生物醫藥成為被目光瞄準的重點領域之一。據悉,摸底的具體指標除了營收、凈利潤等常規指標外,研發投入占比、發明專利數等指標也幾乎成為征集表格的“標配”。
當前,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正呈現爆發式增長。筆者獲悉,生物制藥公司對腫瘤免疫學、基因和細胞治療領域中的熱門新技術予以高度重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大生物制藥的研發投入。
有報告顯示,市值排名前100上市生物制藥公司(不考慮大型藥企的情況下)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這些公司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9%。報告指出,僅第三季度的研發支出就比去年同期增長達7.4%。這些生物制藥公司年內迄今花費了283億美元用于研發,去年則為238億美元。
隨著生物技術產業平臺與配套產業設施的逐漸發展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生物醫藥產業企業研發實力大幅加強,多項技術躍居前列。如腫瘤免疫療法,南京傳奇生物科技在2017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公布了其CAR-T療法的數據;在干細胞研究領域,我國也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個別方向處于“領跑”地位。
筆者還獲悉,近年來隨著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爆發式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在急劇增加。一些企業也開始不斷出臺人才激勵政策。如貝達藥業除了在公司內部進行團隊建設外,還在積極打造一個生物醫藥專業眾創平臺——貝達夢工場,為公司不斷建立豐富的研發人才隊伍。與此同時,貝達藥業除了在上市公司層面實施股權激勵的同時,也在逐步落實對研發人員的特定激勵方案。
又如恒瑞醫藥對于技術研發/業務骨干有著明顯的傾向性,其對于這兩類人員的激勵無論是從覆蓋率還是量上來說,激勵力度都是非常大的,體現了其對核心技術及業務骨干人員的重視程度。
生物醫藥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我國,隨著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居民支付能力及保健意識增強,生物藥需求與日俱增。除此之外,醫藥行業政策正傾向于生物藥物,藥企也不斷加大對生物藥物的研發投入,這就助推我國生物藥物市場駛入快車道。
具體數據來看,中國生物藥物市場規模已從2013年的862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185億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達26.2%,高出全球同期水平18.8個百分點;2018年市場規模預計增至2578億元,同比增速達17.99%,延續強勁勢頭。
筆者獲悉,近日,上海出臺《促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提出到2020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要達到4000億元。為進一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該行動方案提出下一步上海將加強全產業鏈整體布局,聚焦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在研發上超前布局、鞏固提升,在制造上聚焦高端、打出品牌,在配套上系統綜合、精準發力。
如今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快速增長,業內表示,未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還將持續增長,發展潛力巨大,而市場驅動力主要來自政策扶持、技術創新、資金涌入三大層面,其中研發的投入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