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結束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上,參觀者目之所及,機器人的身影最為頻繁,有碼垛機器人、運輸機器人、勘探機器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服務機器人。而且,這些機器人可以讓參觀者零距離接觸,進行互動和體驗。
無論是科幻片里的那個力大無比的鋼鐵俠,還是車間里有節律地揮動著的機械臂,說實話,曾經感覺離自己生活還很遙遠的機器人,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不管你關不關心,不管你需不需要,它們正踩著快板的節奏,快速向我們走來。
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悄然之間,機器人已經開始引領風騷,足跡覆蓋了許多行業。
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隨著新型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中國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目前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買家。
作為我國制造的標桿企業,富士康正在大手筆地生產和使用機器人:2012年,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了30萬臺機器人用于生產;之后,大手筆地投資至少1000億元引入100萬臺機器人。如今,在全國17個省的26個富士康園區中,都可以看到機器人工作的身影。
中國首個國字號機器人試點集聚區蕪湖,作為皖江重要經濟城市,機器人產業正步入發展快車道。截至2016年2月,機器人產業園入駐機器人企業56家。其中,工業機器人主機15家,服務機器人主機7家,關鍵及核心零部件6家,系統集成21家,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機器人投資平臺公司一家,租賃平臺一家。
就在機器人企業涌入蕪湖之時,江西的企業也對機器人表現出了極大熱情。目前,江西機器人主要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軍工、采礦、醫藥、服裝業等制造企業。據悉,為促進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避免遍地開花、單打獨斗,江西省委政研室、省工信委調研組發出建議,積極搭建機器人產業發展平臺,依托省內高校和企業科研成果,統籌規劃建設江西機器人產業園,重點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產業化。
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東莞,目前集聚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已接近200家,工業機器人市場應用約為1萬臺,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約400家。目前,東莞第一家民營“無人工廠”開始投入建設。
同樣,引領新技術發展的深圳,如今很多企業也都有了機器人,機器人制造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專業機器人企業有200家,部分企業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也別有一番景象,在一些企業中,可以看到機器人正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沈陽政府目前提出,將機器人產業和智能裝備產業作為先導產業、支柱產業來優先發展,組建機器人產業聯盟,培育機器人產業的高端人才,把沈陽打造成世界級機器人產業基地。
據了解,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加上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中國很多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會在今后幾年呈爆發式增長。
十八般武藝集一身
湖南株洲優瑞科有色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金屬冶煉企業,傳統的生產線完全靠工人純手工操作,不僅工藝不精細,而且還造成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等問題。同時,操作工人面臨環境危害。
于是,這里便有了“機器人有色金屬冶煉自動化智能化成套裝備的研制與產業化”項目,承擔著各裝備之間的轉運、操作、監控等功能。據介紹,機器人抓取一個部件安裝到另一個機組只需7秒鐘,誤差可減少至0.0001秒,精準度高,效率也高。它還有個智能調度的功能,就是可及時發現生產線上某個環節出現的狀況,并迅速反應至處理器,再由人工來處理。
“機器換人,并不是簡單地代替一個人,而是要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能耗、管理費用等。”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整套設備的投入使用,為企業減少了230個工人。
減少人工,正是我國很多企業“機器人換人”的一個主要原因,既能在生產中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耗時的作業,又可以代替人工進行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例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單裝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業等部門中,完成工藝操作或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
由于機器人承擔了很多危險或令人厭煩的工作,許多職業病、工傷及因此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都可以避免。由于機器人總是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工作,所以產品質量十分穩定,會給企業帶來確定效益。此外,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產品生產率可預測,庫存量也可以得到較好控制。
機器人的另一優點,是能用于小批量生產,靈活性較高。在生產線終端,機器人還能甄別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好壞。
不可否認,機器人也存在弊端,即不能像人一樣有回轉余地,對零部件以及前道工序標準化要求甚高。因此,使用機器人對于企業管理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包括對機器人本身的研究,對整個生產線的綜合協調,以及對原料的選擇和把控。
面對機器人的到來,不同人群表現出不同心態:勞動者希望它的腳步來得慢些,企業家卻希望它的腳步走得更快,而機器人生產企業則希望機器人飛奔而來。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機器人的腳步能慢下來嗎?
規模替代人工已成趨勢
近年來,在我國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用工成本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工程機械行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壓縮了加工企業的盈利空間。為尋找新出路,很多制造商開始利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提高產品含金量,實現機器人自動化生產。
在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己成為自動化裝備主流及未來發展方向。比如汽車行業、電子電器行業、工程機械等行業,已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高效率。自動化成套裝備的使用,將大大提升制造技術的水平,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工業機器人將推動制造業走向機械自動化、無人化、更高附加值、更創新的制造方向。
還有,隨著人工成本的上漲、工作環境的改變和多元化市場競爭,制造業必將加快“機器人換人”速度。
中國已經成為工程機械制造大國,但與一些制造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要成為制造強國,中國必然要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轉型,這就更加需要精密的加工與制造手段,因而,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
2013年,我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須形成完善的工業型機器人產業體系,高階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100以上——這就意味著,國家推動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在未來6年成長約四倍;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智造”時代即將來臨。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